•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观察】地方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性

    茂名网
    2016-03-11 10:42:17
    → 快速回复 点击数:1736

      最近,28集大型专题纪录片《茂名年例》正式开机拍摄。专题片的具体内容笔者尚不得而知,但可以借此讨论一下地方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性的问题。

      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评论社会的议论文,不少同学觉得年例容易造成人心攀比、铺张浪费。后来,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了解到了年例在加强人际联系、感情联络方面的社会功能。再后来,当看到年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者们对年例的内涵和外延的介入越来越深,也便关注起相关的民俗文化理论及与之相应的节日经济理论,思考起这一方水土上生民们的生存历史、文化心理、文化处境和文化前景。笔者留意到,作为茂名地区特有的节庆活动,年例引起了本地区人民的讨论。各种各样的观点,只要是态度严肃的,都应该看作是对地方文化负责。广义上说,社会风俗也是公共秩序的一种,笔者认为,问题的重点应该在于:通过对年例的讨论,我们到底要构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和公共秩序?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和提升本地区民俗文化?这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需要市民和乡民们的文化自觉。

      因为广东电视台一部系列轻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关系,原本隐栖于粤西一隅的化州话逐渐为外界所认知。剧中人物阿娇并不端正的所谓“化州音”,既为化州话走向大世界提供了机会,却也给化州话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今,网络上不少人都拿化州话开玩笑。但是,笔者记得小时候,外地口音(包括广州口音)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同学们往往会因“异样”的口音而发出善意的笑声,活跃了课堂氛围。可见人们的语言优越感带有相对性。化州话的前景如何?那只能取决于文化潮流。随着生活空间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懂原生态化州话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实际上,作为一种古奥语言,化州话可说是语言活化石,保留着许多上古时代的读音字义。一些学者对其已经做过出色的研究,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笔者没有专门研究过化州话,仅从语感来看,就发觉里面大有秘密。不少用现代普通话、广州音和中古语音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文,用化州音一读,押韵就很整齐(如《诗经·小雅·采薇》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传统化州话“依”发“ei”的第四声)。据传,茂名地区大姓“潘”姓的历史渊源,与西周皇室甚至更古老的氏族部落首领有关,若果真如此,则保留了许多古音古义的化州话,刚好能与“潘”姓的历史渊源互证。这就说明化州话大有文物价值。如果有人愿意持存一份地方文化的自觉性,集中人力物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化州话电子博物馆,保留好化州话语词、语音、语法等活标本并进行理论研究,或许将来对语言考古、文化传承大有用处。

      对本地区社会文化形态的准确判断,也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表现。笔者的看法,总体上茂名市民目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仍然没有脱离类似于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基本制约。茂名年例和化州话,很大程度上就是“乡土社会”的文化表征。由众多“文化熟人”构成的“乡土社会”,有一份原始的自然性和纯朴性。但随着人口的流动、市民构成的变化和文化的多元汇流,本地区各方面也在发生深刻的嬗变。可以预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加速,茂名文化的乡土性会越来越淡化,那么,在城市文明的进程中,对独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如何守本开新,并使之能融入现代文明大潮、焕发新生命而不至于湮灭在历史深处?这是一个问题。

      有两种态度可供选择:一是被动地等待历史的筛汰,二是迎向未来主动地建构。后者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潘永辉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 (4)
    • 2016-03-13 09:28:57 1#

      还是不错,还是不错的,特色

    • 2016-03-11 21:22:56 2#

      支持

    • 2016-03-11 10:49:13 3#

      想起第一次听不懂化州话“去玩”的尴尬

    • 2016-03-11 10:44:55 4#

      本土文化的建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