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无情又薄恩,良缘忍教失夫君。
瑶琴尚奏乌林捷,珠泪回洒诸葛巾。
兰室春深空有梦,秦楼月泻逝无痕。
垂怜最是洞庭水,夜夜长歌抚寂魂。
东汉建安四年,周瑜辅佐孙策攻占皖城(今安徽潜山)。一天,周瑜在皖城东郊安抚百姓,骑马经过一个溪水淙淙、翠竹蓊郁的民宅时,忽听宅中传来一阵优美琴声。
精通音律,文武双全的周郎不禁为琴声吸引。勒马转脸看去,只见院内西窗下一位绝色佳人正在抚琴。一曲奏毕,周郎情不自禁拍手称赞。佳人抬眼一看,见一位银盔银甲的英俊将军,骑在马上正专注地看她抚琴,脸上不禁一阵羞红。
佳人脸红,周郎心动。他不禁自言自语道:“琴曲优美,可惜当中某处音律不谐。”佳人闻言,非常吃惊,因为她也自知此处不谐,只是始终没法矫正。这位将军既能听出曲中之误,必是乐中高人,于是立即出门下阶求教……
此处乃乔公之宅。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皆倾国倾城之色。于是周瑜结识乔公,与孙策同纳乔公之女为妻,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在乔公故里,今天仍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谚;乔宅西墙外,顾曲台遗迹尚存。
与友人晓霞走下岳阳楼,再向前行,楼西北隅有一优雅小苑,乃小乔墓庐。
谒人墓庐,向来忌讳。据说外国游客从不或极少参谒墓地;毛润芝在京数十年,从未踏入十三陵墓。当然外国人有外国人理念,因为他们是外国人;伟人有伟人的无视,因为他是伟人。我是俗人,普通人,寻常之人,尽管也有忌讳,但终究有些例外。比如前年的5月份,与几位朋友去了一趟安徽当涂,到大青山下拜谒了李白墓——因为求学时喜欢读李的诗词。在几年前,去杭州旅游,也在杭州西湖拜谒过岳飞墓;在成都武侯祠参谒过刘备墓;在洛阳白马寺敬谒过狄人杰墓;至于中山陵更不在话下,每年都要回南京看望父母,因此,南京的一些有名景点都会去看看,比如总统府,明孝陵等。 而今日既到小乔墓庐外,参谒一代美人安息之所又有何妨?况且小乔为周瑜之妻,瑜乃东吴名帅,这对郎才女貌之天赐佳偶,名动天下。对自小喜读《三国演义》的我来说,三国文化实在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当奸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率领83万大军南下,收襄阳,吞荆州,败刘备,威震江左,欲一举荡平江南之时,卧龙先生以一首《铜雀台赋》激怒周瑜,使周瑜“誓与曹贼不两立。”后人有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戏说成分大,篡改原赋,演绎成让孔明利用古代桥乔通用之便,故意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在我看来,孰是孰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瑜雄才大略,火烧赤壁,以弱胜强,一举击溃曹军,奠定东吴雄基。
罗贯中乃元末明初作家,其实早在唐代,杜牧就已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诗,诗中评说铜雀台与二乔不解之缘,难道杜牧也在戏说?
可笑的是,铜雀春深空有梦,曹操赤壁兵败,永远只能望江南而兴叹。
步入小乔墓庐雅苑,迎面见一横壁,雕刻着先贤东坡先生手书真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此乃苏轼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
观摩半晌,叹服东坡雄才,词赋文章书法俱佳,真天人也。转过横壁,即见小乔坟墓,墓右前侧有“怀轩”数间,曲廊一道。于是先入曲廊,欣赏前人挽联书法,感叹斯人虽去,但风流仍在。怀轩小屋内有小乔和周瑜像,虽是今人之作,但毕竟有所参照,并非闭门杜撰。
伫立墓前,遥想二乔姐妹当年皆嫁得如意郎君,是何等令人称羡。孙策东吴雄主,周瑜东吴名帅,皆风流倜傥,名震天下,堪称佳偶绝配。可惜天妒仙眷,两位如意郎君均英年早逝。大乔与孙策仅度过三年夫妻生活,便终生守寡;小乔虽较大乔好些,却也英年丧夫,凄风苦雨,抱憾终生。想来令人扼腕,令人怜惜。
小乔墓庐史上曾标为“二乔墓”,想来必定有误。纵观国之殡葬风俗,向无姐妹合葬之例。如今单列为小乔墓庐,合情合理。只是仍有一点难以理解:二乔仙逝后,不知缘何皆未与其夫并墓合葬?
小乔墓另有两处,一处在小乔故里潜山西郊,另一处在安徽南陵县,各有依据,真伪莫辨。从风水角度看,眼前小乔之墓所处最佳,面天下名楼,临浩渺洞庭。名楼荫蔽,洞庭长歌,香魂永居于斯,可以安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