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电白区黄岭镇,有一个名叫南清的小村庄,近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从废弃矿坑到碧波荡漾的天鹅湖,从传统农业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南清村的蜕变不仅让人惊叹,更成了“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的样本。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
究竟是如何“火爆出圈”的?
它的成功背后
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启示?
曾经的南清村,因采石烧灰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矿坑遗址,山体裸露,粉尘漫天,河流污染,生态问题一度成为村庄发展的沉重负担。然而,南清人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选择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通过植树造林、边坡修复,南清村将废弃矿坑改造成了碧波荡漾的天鹅湖,将曾经的“生态伤疤”变成了如今的“山水画卷”。这一转变,不仅让村庄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为后续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的南清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1.31%,负氧离子浓度超过1300个/立方厘米,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这种对生态的敬畏与修复,正是南清村“出圈”的第一步。
南清村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生态的修复,更在于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
昔日,南清村依靠采石烧灰为生,虽然一度繁荣,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如今,南清村将目光投向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蹚出了一条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蜕变发展之路。
以“云上南清”诗意品牌为定位,南清村整合了山水、瀑流、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油茶、南蕉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天鹅湖的环湖步道、观景平台,轻奢民宿等乡村慢生活,研学基地的古法榨油体验,都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此外,南清村还推出了“民宿+森林康养”“民宿+研学”等主题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这种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让南清村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让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油茶和南蕉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民宿和农家乐的兴起,则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南清村的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照进现实。
2
▶▷南清村的“出圈”,还得益于其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品牌打造。从“默默无闻”到“网红打卡地”,文化赋能与品牌打造双管齐下。
村庄内的三仙石、三仙庙、古炮楼、石灰窑、古榕树、灵王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专家团队的梳理与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打卡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丰富了南清村的文化内涵,也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了村庄的历史底蕴。
此外,南清村还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南清茶油”“南蕉”等特产,实现了“游客引进来、产品带出去”的双向循环。这种品牌化的运营模式,不仅提升了南清村的知名度,也让村庄的特色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南清村的成功,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和利益共享。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村民参与利益共享。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南清村推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村民成了村庄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通过将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村民以房入股,每年坐收租金和分红;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通过成立强村公司,村民入股分红,共享发展红利。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也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了每一位村民。
3
▶▷南清村的“出圈”,还在于它对“乡村生活”的重新定义。从“乡村游”到“乡村生活”,尽显慢生活的诗意魅力。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真正的乡村慢生活。清晨徒步浮山岭观云海,午后参与油茶工坊的手作体验,夜晚围炉烤全羊、品柠檬茶等,这种“沉浸式”的乡村体验,让游客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南清村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让人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诗意空间。这种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挖掘,正是南清村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南清村用行动证明: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挖掘文化资源,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南清村的蝶变,正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对未来乡村的美好期待。
云上南清,魅力无限
春天南清
它不仅发来了一份春天的请柬
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乡村振兴的诗意样本
愿更多的乡村
像南清村一样
在绿水青山中书写时代发展
新篇章
文/通讯员 崔耀奇
图/通讯员 赖广昭 周启昌
来源:茂名发布综合茂名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