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自从日本广场协议之后主动刺破房价,导致资产负债累累,而至今没有走出这个低谷。但是为什么说日本失去二十年是伪命题呢?个人观点如下:
一、资产属性转型,从房地产估价转向科技含量的实体制造业。刺破房地产泡沫之后,占据房地产债务比例较大的消费者(房奴)面临失业带来的债务危机,不利于当前稳定。但是长远来看,更有利于企业转型,挤压房地产资产泡沫,从而良性导向资金到实体经济上去发展和扶持实体经济。这时候,日本市面惨不忍睹,什么都要依赖进口,当局便转移策略,把企业转移到海外做大做强。表面上看国内经济颓废,但是更多的民众能到派遣到国外企业工作,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很多人注意力停留在房地产债务人身上,并没有看到日本综合国力却是蒸蒸日上,要不他们也没有底气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而我们却没有认识到竞争对手的实力所在,还停留在抗日神剧里面自我安慰。这样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问题所在,没有压力和动力去超越自己。
二、从本土企业走向海外。
日本国内资产表数据是惨不忍睹,所以他们鼓励企业走出去,例如中日合资,印日合资等等。资产走出去,科技实力还在,所以他们生财有道,而不会形成资本外逃。个人认为,查查他们企业在海外资产可以说明问题。相比之下,我们企业走出去优势是什么?天价的并购案,背后值得深思。走出去的前提不仅是信心,还要有实力。
三、老龄化社会给经济危机认识错觉。
国内媒体经常报道日本老龄化社会劳动力衰竭,但是当你看到他们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就不会抱怨他们的僵尸企业太多。以致八九十岁的老人也被雇佣上岗工作,这不是可怜而是担当。而劳动力市场很多也外派,所以看到的错觉是日本没什么年轻人,而实际上年轻人集中在更加需要他们的地方。就好像看到农村没年轻人就说中国没有年轻人一样,忽略了城市涌进很多年轻人。日本是鼓励国民走出去的,虽然传统上他们又不是喜欢出外,与单一性民族文化有关。
四、企业的社会责任。僵尸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对职工负责,有损效率,但是有利公平,从而促使企业文化非常严谨的制度建设和执行,这样让他们的市场品质赢得保证。和德国有几分相似。
五,我们会不会走日本老路。如果是就好了,当前的危机是你根本没有勇气主动刺破泡沫。企业走出去又困难重重,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走出去是势在必行,但是没有人敢肯定走出去不是逃出去,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个人认为既然一种制度下的难题解决不了,就需要换另一种制度去适应和解决。但是制度变迁又不能原地画牢,在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其他都可以做出改变。
所以,日本并没有失去二十年,这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