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味道/文:晓音

    红美玉
    2017-01-06 14:33:22
    → 快速回复 点击数:2955

    味道

    [/color]

    [color=rgb(0, 0, 0)]文/晓音

    [/color]

    [color=rgb(0, 0, 0)] 题记:近看汪曾祺文集,见汪老先生反复吧唧江南的各种小吃,遂想起我的老家四川西昌。想起很多年前,在西昌的那些日子,想起随着岁月和我的远足而渐渐淡出记忆的那些“美食”。

    豆腐乳


    那时,是"文革"时期。物质非常贫乏。同学常常把家中的咸菜带到学校当零食吃。因为我母亲自小读书,家中的事都是不爱读书的姐妹们做了。记忆中母亲几乎没有给我们做过咸菜。在学校总吃同学带来的咸菜又不好意思。我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去副食店买酿造厂的咸菜。酿造厂大批量做的咸菜盐放很多,咸菜吃在嘴里咸得发苦。三分钱一小块的白菜豆腐乳是我最爱买的。我非常喜欢包裹在腐乳外面的白菜叶,绵绵的盐味夹着白菜的清香。我把白菜叶撕成细条分给同学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一边舔着手心里的盐白菜一边踢毽子、跳房房儿(一种在地上画线跳格子的游戏)。

    现在的小学生,肯定不会再像我们一样舔着咸菜做游戏。但是我仍然非常怀念读小学的那些日子。那时,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是背诵毛主席语录,教材也是家长买给孩子的各种版本的“红宝书”。小学一年级的后半个学期,我们那个城市开始打“武斗”。我们这些小屁孩就跟着大人牛逼轰轰的停课去闹革命了。

    “文革”给我的小学生涯画上了句号。但是,至今我仍然记得我诵读过的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麻烟


    在停课闹革命的那几年。因为我们太小,造反派组织都不愿意接纳我们去造反。我和哥哥晓白曾给西昌一中的造反派学生拎过大半天贴大字报的浆糊,但很快就被他们撵出了革命的队伍,因为我们的父亲曾在国民党的宪兵队当过文职军官。

    漫长的“文革”让住在小学校园里的我们很无聊。小学校的老师除了家庭出身不好的或本人在旧社会给旧政府当过职员的,都去参加小学教师组织的“西昌县小学教师革命纵队”。我母亲的家庭出身不错,也去参加造反派组织的革命大串连了。

    我们把教室里的桌子抬来拼搭成一间间小小房子。大家聚在里边打自己用硬纸片做的纸牌,吃家里母亲做的咸菜。因为城里打武斗,街上的店铺都关了。我没有白菜裹豆腐乳分给大家,就绞尽脑汁去找吃的。

    一日,我拿着一小捆小木棍钻进小房子。我把这些小木棍分给大家,我们用家里偷出来的火柴把小木棍点燃,放在嘴上有滋有味的抽。

    小木棍是一种叫洋茄瓜(广东人叫佛手瓜)的杆。我把杆上的叶子扒干净,放在太阳下晒得干干的。我们叫它“麻烟”。

    麻烟抽多了会头晕呕心。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那些日子里除了咸菜,就只有被农民撂在田埂上的这些麻烟了。




    火焰包

    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恶心!但它却是我儿时的美食。

    火焰包是野地里的青草在抽穗时发生病变而停止发育变成一小团黑色的霉菌。孩子们把它当作美食。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妹在小学校操场玩耍,就发现南面的草丛里有很多火焰包。我和妹妹不一会就采了两大把带着杆的火焰包。

    我们坐在操场边的桉树下,一杆接一杆的吃完了手上的火焰包。

    火焰包吃在嘴里满嘴的灰,不一会我和小妹的牙齿都变得黑糊糊的。我比小妹大两岁,记得吃的时候,我还抢着多吃了很多。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后怕!


    烧橄榄

    橄榄盛产在云南,云南人叫余甘子。我觉得还是云南人叫余甘子比较贴切。因为这种果子青青的,圆溜溜的、状如拇指大小,初吃在嘴里是酸的、涩的。但是,过一会嘴里就甜丝丝的,尤其是再喝凉水的时候。

    西昌离云南的省城昆明比离成都近。前些年云南、四川两个省一直争“女儿国”的归属,事实上,女儿国就在原老西昌下属地盐源县的南面。以此说来,我老家西昌离云南真的很近。

    余甘子在西昌叫橄榄。那些年农民不敢走资本主义道路种水果。那时桃啊、梨啊、杏啊、葡萄啊都成了市面上的稀罕物。我们只能买到野生的云南橄榄。

    虽说橄榄回味甘甜,但初吃进嘴里的那种酸涩还是让我们年幼的牙齿受不了。我们就想了一个去酸涩的办法,把橄榄放在蜂窝煤炉子上去烧,等烧软了再吃。

    烧过的橄榄带着浓郁的焦糊味,吃起来面面的,酸涩味淡了很多。那时候晚上没有电视、连收音机也没有,很多时候我们把烧熟了的橄榄拿到被窝里嚼着嚼着就进入了梦乡。


    豆鼓粑

    四川话爱带儿话音,所以我们把豆鼓粑叫豆鼓粑儿。

    西昌人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会把新鲜的黄豆煮熟,把水滤干放在竹编的筐里,再摘些芭蕉叶密密的捂在上面。如果天气冷,还要在上面加盖棉絮或厚衣服。三、五天后,等竹筐里的黄豆长出了白毛,黄豆臭臭的,用筷子去挑会有一丝丝的白线拉起,就把黄豆摊在案板上加些花椒、辣椒、细盐一块剁。剁到黄豆和花椒、辣椒、盐均匀的混合在一块看不出黄豆样后,再把这些散发着花椒、辣椒香气的糊糊用手捏成一个个小碗口大的饼摊晒在平底簸箕里,晒几个太阳,豆鼓粑儿就成了。农妇把做好的豆鼓粑儿用一个麻袋装上,想吃时取几个出来切碎用菜籽油煎煎就成了一盘香喷喷的下饭菜。也有家中少油或喜欢吃原味的,把豆鼓粑儿直接放在火上两面烤黄再用手辦着吃。

    那时大家都很穷,但到了腊月,家家都会想办法找到黄豆做豆鼓粑儿。那些年,好像只有云南和四川的西南部才兴做豆鼓粑儿。所以,很多外地人到了西昌农村一见到晒豆鼓粑儿的人家就绕着走。记得在一本知青回忆录里见过成都知青描述豆鼓粑儿:“比男知青穿几个月不洗的胶鞋还臭!”。但是,吃过一次豆鼓粑儿后他们就离不开豆鼓粑儿了。

    近年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成都老知青,唱着“青春无悔”的歌来西昌怀旧,他们进菜馆首先点的一道菜就是豆鼓粑儿。

    小时候我们吃的豆鼓粑儿都是二姨做的。二姨做的豆鼓粑儿非常好吃!每年腊月二姨都会从离我们80多公里远的冕宁坐车来给我们送豆鼓粑儿。二姨知道我们子妹四人喜欢打白口吃(四川话:当零食吃),她做的豆鼓粑儿就少放些盐。二姨做的豆鼓粑儿也不像别人家把豆子剁得稀巴烂,我们总能在二姨家的豆鼓粑儿里吃到几粒没有被剁烂的黄豆,把豆粒含在嘴里慢慢的品味,那滋味照四川话说的:不摆了!

    经常是,来送豆鼓粑儿的二姨还没有回冕宁,我们就把二姨送的豆鼓粑儿吃光了。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 (11)
    • 2017-01-11 23:43:41 1#

      民族一定要反思才能有进步

    • 红美玉

      2017-01-11 06:30:43 红美玉 2#

      quote:
      叶问 发表于 2017-1-6 21:56
      童年的回忆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美好的回忆

    • 红美玉

      2017-01-11 06:27:24 红美玉 3#

      quote:
      晒月亮 发表于 2017-1-7 09:02
      不堪回首的岁月,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味道。


      晓音老师说,她小时候买肉要肉票的,但是食品公司把变质的肉拿出来卖就不用肉票。有一次她爸爸买回一大块已经变绿发毛的肉,回家怎么洗都洗不掉那绿色的,然后放很多很多的辣椒花椒一起煮,煮出来没有什么异味了,一家人都吃得很香。

    • 红美玉

      2017-01-11 06:21:44 红美玉 4#

      quote:
      一毛 发表于 2017-1-6 15:02
      慢慢看来,很有味道


      生活的味道也是这样的。问好!

    • 红美玉

      2017-01-11 06:18:39 红美玉 5#

      quote:
      心宁 发表于 2017-1-6 22:04
      食物都是穷的时候才觉得好吃


      生活越富足,味蕾越迟钝。

    • 红美玉

      2017-01-11 06:17:28 红美玉 6#

      quote:
      一生一世 发表于 2017-1-6 17:34
      儿时穷,肚子饿,什么都想吃


      小时候我在田野摘过几种野菜吃,酸酸的,很止渴,现在几乎认不出了。

    • 2017-01-07 09:02:05 7#

      不堪回首的岁月,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味道。

    • 2017-01-06 22:04:12 8#

      食物都是穷的时候才觉得好吃

    • 叶问

      2017-01-06 21:56:47 叶问 9#

      童年的回忆

    • 2017-01-06 17:34:17 10#

      儿时穷,肚子饿,什么都想吃

    • 2017-01-06 15:02:53 11#

      慢慢看来,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