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一条河流 美一方水土
——茂南合力攻坚开创治水新格局
图:丘立贺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河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茂南区是茂名市的市辖区,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主要有袂花江、小东江以及小东江支流白沙河、泗水河、黄竹河、鸡公河等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流、湖泊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水源污染、河湖淤积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解决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及污染等问题,近年来茂南区按照省、市部署要求,采取一系列扎实举措,以“河畅、岸绿、堤固、水清、景美”为目标,对境内的袂花江、小东江、白沙河、泗水河等河流进行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水环境“攻坚战”打了一场漂亮仗。茂南区河流经过一番“洗礼”,重新焕发生机,变身为一条条水美生态景观带。截至目前,该区共治理河道132.6公里,累计投入1.97亿元,其中,袂花江北淦段堤防加固工程(8.5公里河道)已全部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一期项目完成河道治理33公里,完成投资8992万元;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项目完成河道治理91.1公里,完成投资8779万元;中小河流治理二期项目已启动,拟投资3.16亿元从今年起分四年对19宗共26个河段150.8公里的河道进行整治。同时,全面开展“两清”工作,累计完成河道清障73.2公里,清违36万平方米,清理高杆作物198亩,占全区“两清”任务的90%。
低山陂
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治理模式
保护河湖,顶层设计是关键。茂南区将中小河流治理列为民生工程建设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书记专题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问题;施工过程中,省、市、区各级领导经常过问,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指导,监督部门也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督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确保建设一处工程、发挥一片效应、造福一方百姓。区财政、水务、发统、国土、环保及相关镇等单位紧密配合,对白沙河、泗水河等河流实施“一河一策”治理和管理保护,为河流每一处量身定制治理方案,走出了一条中小河流治理新路径。
与保护人文历史相结合。该区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保护了河道天然特征,还河流本来面目。如金塘镇桂山河低山段的低山陂建于清康熙中期,有300多年历史,是茂南乃至茂名现存最古老、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水陂长34米,宽42米,高5米。陂体以大小石头堆砌成斜坡鱼鳞状,最大的石头重约一吨,是村民用牛车从7公里外的廿四岭运来。据传水陂修建后每年都无故崩塌,为镇住水害,同治九年,低山村江氏三世祖江圣赞牵头于水陂东南角修建了一座三层高、八角形、砖石结构的焕文塔。水陂水源为上游10多公里处的白土河,水资源十分丰富,灌溉低山、乐岭、沙湾等8个村民小组500多亩农田。2010年,当地村民筹资于水陂西北角新建一座溪水亭,供人休憩、观景。2012年,低山陂及焕文塔被列入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然而,低山陂历经300多年风雨,翼墙部分崩塌,陂体淘空,河道淤积严重,杂草丛生,隐患日增,加上建成年代久远,尽管历经多次修缮,但陂体仍然残破不堪,严重影响其灌溉引水、汛期排涝的功能。为消除水灾隐患,2016年7月,该区整合资金580万元对低山陂及上下游河段进行维修加固,并对上游河道清淤清障,对弯曲及村边河段,根据实际局部裁直修坡。该工程与金塘镇白土、桂山、低山、丰田、文林、南塘等村委会河段整治工程一并进行。治理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河道流向,做到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宜滩则滩,修复水陂翼墙、清淤河道,尽可能保留河道两岸的树木及其他植物。为减少重复投资,河道整治过程中,该区尽量做到与村庄整治工程紧密结合,清理水陂西侧小广场的杂竹杂木、废旧房屋以及南侧建于同治年间的焕文塔周边的临时建筑,关闭了桂山村委附近的沙场,清拆桥东面的鱼塘屋、江心岛上的建筑物、鸭场和铁棚、民居及桥西面北侧的泥砖屋,加固了堤防,堤面浇筑混凝土,修建水闸、交通桥、人行栈桥、广场、公园、水车、休闲小站等,适当补种一些植物,尽量维持河道原有的风格,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突出河道整治在村庄整治中主轴线的作用,减少由于工程建设对河道自然面貌、生态环境和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既保证河道行洪畅通,又为村民提供了休闲、清净、亲水、自然的场所,实现了陂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让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果。
图:丘立贺摄
与维护生态平衡相结合。如泗水河上游为山区,中下游为丘陵地区,河底及两岸河堤多为沙质土,河床较深,河道下切,湾多流急,冲蚀力强,易致两岸崩塌,易发生具有山区河流特点的洪水,来得猛,消得也快。治理前,山阁镇禄村、合益堤段曾发生过决堤事故;部分河段没有堤防,杂竹杂木丛生,严重阻碍河道行洪。为提高泗水河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河道周边环境,该区多渠道整合资金4589.33万元,对山阁镇合益村至新坡镇黄塘村的14公里河道河床进行清淤、疏浚、清违,对没有堤围或没有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河段新建堤防或加固,并建设排水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周边村民积极配合将原来占用河道种植的大片即将收获的荔枝树无偿清除,让出施工道路和土地。施工方根据岸坡实际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护岸,对冲刷严重河岸堤脚采取砼挡土墙或抛石护脚,对砂质堤坡采用砼方格和种草皮护坡。同时,为了美化环境,该区在靠近村庄堤段增设亲水平台及步级,安装护栏,绿化亮化。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3月完成主体建设,累计完成清淤疏浚8公里,加固新建堤防16.8公里,新建砼护脚1.5公里、砼护坡3.3公里、亲水平台2处、人行步级18处、涵闸27座。通过整治,不但大大提高了区域范围内行洪排涝能力,而且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沿河村居环境得到了美化。
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如白沙河新坡合水段,白沙河于新坡镇合水村委河段汇入小东江。曾经,公馆、新坡等地物资进出主要通过白沙河水上运输,20吨以下船只可直接经白沙河航行入小东江,甚至出海。过去,白沙河水质清澈,浮泥不淤,粒砂洁白,故称白沙河。随着人口的增加及沿河工矿企业的发展,白沙河水质污染淤积渐重,河床壅高,调蓄容量严重减少,造成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减弱,防洪能力低,甚至一些河段处于没有设防的状态,一旦遇到洪水就带来严重的灾害。2015年来,该区按照清淤疏浚清违、生态修复、护岸治理等思路,对白沙河进行整治,加高加固了堤防,对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横跨江面的渔垠桥进行加固,有效提高了河道行洪灌溉能力,恢复了河道生态环境,使广大农民群众免受洪水威胁,使村庄和农田减少洪涝灾害。同时,结合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对白沙河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等,减少河道污染源头。为巩固治河成果,2015年以来,该区关闭或搬迁白沙河流域畜禽养殖场564家,综合治理养殖场122家;加强沿河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加强被取缔的皮革企业、无牌无证清洗废旧油桶企业巡查,防止其死灰复燃。白沙河环境改善特别是该流域的水质逐渐变好,让水里的鱼虾越来越丰富,为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最近该河段陆续飞来了白鹭,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拍照。
与“党建+” 品牌相结合。该区在实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党建+凝聚党建合力攻坚河道治理”品牌项目,将党建工作与水利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区水务局成立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部党小组,各项目施工现场均派驻一名党组成员、一名普通党员常驻工地,党小组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高效协调,确保发现问题不过夜,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通过设岗定位、以岗定责的方式,引导党员在岗位上作表率,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工序有党员盯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确保党旗飘扬在项目建设一线,党徽闪耀在项目建设一线,形成“党组织围着项目转,党员干部盯着项目干”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按时高质推进项目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齐抓共管 全面落实监督保障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事关民生,前期和后期工作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三分建七分管,如果后期管护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为了确保治理项目能够充分体现出其价值,该区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河流水面环境。
实施河长制。去年6月以来,该区出台了《茂名市茂南区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率先制订了包括《茂名市茂南区“河长制”基本工作制度》在内的七项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及职责,加强巡查巡防,及时处置各种问题,形成了政府主导牵头,镇、村全员参与、压力层层传导、人人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为河长工作“保驾护航”。目前,全区共设立三级河长共249名,并形成巡河护河常态化,确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得成、管得好。据统计,全区区级河长巡河累计23人次,镇级河长巡河累计881人次,村级河长巡河累计1212人次,发现问题174个,现场整改106个,并发出督查整改通知书68份,并明确了整改时限,现已完成整改65个。此外,为管护好河道,该区已建立河长制管护资金,计划从2018年起,每年投入187万元用于辖区内河道的长效管护,该笔资金已纳入区财政预算。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坚决落实责任,真正实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强河道管理。对全区重点水污染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监管,杜绝生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在小东江流域断面设置水质监测点7个,如小东江流域石碧段断面水质监测点设有水质二维码,群众可扫码实时了解断面水质;每月通报断面水质分析监测结果;积极协调公安、环保、国土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打击河道非法采砂专项行动。
注重风险防控。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廉政督导检查,特别是对招投标、资金支付、质量安全等环节的督导检查,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的廉政风险防控,要求干部不拿施工单位一分钱,不抽施工单位一支烟,不饮施工单位一杯茶;加强监督检查,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督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加大宣传。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性,让群众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维护自身的利益,以人为本是河流治理的根本要求,提高环保意识,使群众积极参与到建设与管理中来,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破坏,鼓励群众为工程建设与管理建言献策。
夯实基础 加快提升三防能力
三防工作重在预防,该区按照省、市要求,精心组织,全面动员,有序推进三防标准化建设工作。去年以来,该区实现了全年无人员因灾死亡等预期目标。
落实了功能区建设。区级三防落实了“五室一库”(即三防会商室、三防成员单位联合值守室、三防办公室、三防值班室、三防休息室和三防物资仓库);各镇(街道、开发试验区)也落实了“三室一库”(即办公室、会商室、值班室和三防物资仓库)。通过健全各级三防指挥部指挥协调机制,完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军民联防机制和灾情报送机制,强化公众防灾避险教育宣传,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完成了信息化建设。该区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与三防减灾深度融合。2017年新建了青年湖水库(中型)图像水位监控系统(定时抓拍图像),主要监控大坝、溢洪道等设施,保证了水库的安全管理。配备了三防视频会商系统、三防信息应急保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与市三防及镇(开发试验区)、街道、重点水利设施视频连线监控。还配备了高清LED显示屏等。
修复了水毁工程。水利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加快水毁工程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迟干不如早干、被动干不如主动干。去年以来,该区投入895.5万元对39宗水毁工程项目按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修复,切实补齐水利短板。目前,急需修复的10宗水毁工程已全部完成,余下的水毁工程正在紧张修复中。今年汛前检查出紧急度汛水利隐患工程9宗(水库3宗,堤防2宗,水闸4宗),也正在修复中,并制定了应急预案,落实了紧急度汛措施。
储备了防汛物资。该区目前备有冲锋舟7艘,橡皮艇22艘,泡沫艇6艘,铁笼500个,木桩1000条,沙包10万只,救生衣100件,救生圈100只,以及抽水机、发电机等防汛抢险物资一批。该区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镇级设置了10个物资贮备联系点,提前将防汛物料下移到各镇(开发试验区),同时采取集中储备、分解到镇,以及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实完善防汛救灾物资,以标准规范引领基层三防整体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完善了防控体系。细化完善了防风“五个百分百”信息台账、三防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按要求装订成册或上墙,及时更新全区三防责任人信息,逐级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组织镇、村级防汛责任人培训;其次是开展区、镇级抢险队伍演练,目前区级专业抢险救援队伍50人,镇级抢险救援队伍180人,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风正好扬帆,奋进新启航。水环境、水资源已经成为该区加快发展的优先保障要素。如今的茂南区正紧跟新时代的脚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奏响更灵动的“水”旋律,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