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普氏野马自然放归!姓“普”的马经历过怎样不普通的历程?

    茂名网
    2023-10-09 10:43:12
    → 快速回复 点击数:723

    近日,在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40匹10个种群的普氏野马从马圈湾湿地,被放归到30公里外水草更丰茂、面积更大的大马迷兔湿地。这是我国首次自然放归普氏野马。这是甘肃省首次通过人工伴行的方式放归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全世界唯一现存的野马品种,过去主要分布在甘肃、新疆等地。20世纪中叶,普氏野马在野外灭绝。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野马还乡计划”,从国外引进普氏野马进行繁育保护。经过近四十年的人工繁育,普氏野马生存良好,种群数量不断增大。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数量已经达到了102匹。

    普氏野马有着怎样坎坷的经历?放归野外之后,它们能否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野马还乡计划”的成功经验,对更好保护其他物种带来哪些经验借鉴?


    普氏野马,姓“普”但不普通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介绍,普氏野马的“普氏”,指的是沙俄时期有名的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我国晚清时期,普尔热瓦斯基长时间在我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地进行野外探险。在这一过程中,普尔热瓦斯基发现了一些物种,并将之带回到莫斯科自然博物馆,由博物馆的科学家、博物学家对这些物种命名。由于是普尔热瓦斯基发现的物种,所以通常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除了普氏野马,以普尔热瓦斯基的名字来命名的还有青海湖周围的普氏原羚、我国特有的白唇鹿等物种。

    目前学术上对于普氏野马和今天的家马是否为同一物种还有争议,虽然从近些年的基因研究来看,普氏野马和家马的基因分化并不多,但考虑到外观、形态、习性以及稀有程度,我国还是主张将其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物种。

    从最初发现到后来在中国灭绝,再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野马还乡计划”,国外引进普氏野马进行繁育保护,到如今经过多次放归恢复野外种群,普氏野马有着传奇和坎坷的经历。目前,普氏野马也是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从灭绝到故土“重生”,野放之路尽是艰辛

    通常野生动物的放归活动是一步到位,直接放在放归点,而此次放归选择了离目的地30公里的地方,这可能与普氏野马的特殊性有关。张劲硕表示,野生动物要从家养的条件下重新进入野外,实际难度非常大。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组织过多次野外科考,发现中国的普氏野马已经野外灭绝。而俄罗斯、蒙古国等地的野生普氏野马,也都早已灭绝。今天全世界养的普氏野马,根源都来源于当年探险家从我国新疆、俄罗斯等地抓去欧洲动物园里的那些马匹。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普氏野马才开始陆陆续续被引进回原本的家园。

    我国将普氏野马引进回来后,也曾希望将其尽早放归野外,但这些动物已经适应动物园的环境,依赖人工投喂,到了野外适应性较弱。一方面是在环境极其恶劣时,如果不及时投喂饲料,就会出现大量普氏野马冻死、饿死的情况;另一方面,放归后的普氏野马对人不陌生,在自然保护区的公路上也会出现路杀的情况。此外,不进行长时间的野外训练,普氏野马还可能面临狼和棕熊等食肉动物的威胁。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我国后来对于普氏野马的放归都相当谨慎,此次选择30公里外的地点,也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让普氏野马有个适应环境的过程。


    “野马还乡”,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经验

    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生态系统同样支撑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放归普氏野马的意义所在。张劲硕形象地比喻道:“普氏野马和其他动物一样,对于生态系统的作用就像宫殿的巨型柱子,虽然拿出一两根宫殿也不会倒塌,但如果好几根都没了,整个宫殿可能就要崩塌。”

    和普氏野马一样,高鼻羚羊、黄羊等也是西北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马还乡计划”的成功经验也为保护这些物种提供了借鉴。张劲硕表示:“希望中国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它们的种群恢复,我们也能到大自然中感受它们的美,感受生命的存在和伟大。”


    来源:央广网 人民网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