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珍贵!破解高州帅堂梁氏始祖身世的密码

    茂名网
    2023-10-12 10:32:03
    → 快速回复 点击数:1050

    方言,是一种语音中跟标准语音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语言。方言除了发音跟标准语音有差异,有部分字、词的含义也不同。按照一般的说法,目前中国总共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而以泉州府城音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则是闽方言最为重要的方言之一,也称为闽南方言。这里从闽南方言的角度,结合相关资料,破解帅堂梁氏始迁祖是来自福建、为梁克家后裔的密码。

    01.“舍”的本义与在泉州方言中的特殊含义

    据高州帅堂梁氏旧谱记载,始迁祖二十七舍公是因避乱匿名,隐居高凉西村。为什么呼为“二十七舍”?数字“二十七”后面加上“舍”组成一个名字,这样一个在粤西乃至在广东地区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名字,不仅外姓人不懂,就连其后裔也感到不解。其实,正是这一名字的背后,隐藏着始迁祖来处和身世的密码!

    查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2021年,第12版),对“舍”的释义,主要有三个:舍弃,施舍,房舍,而经过互联网“百度”引擎搜索,就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宋元时期,福建泉州对“舍”“舍人”还有其特殊含义:指代有功名的显贵子弟、有权有势之人,“舍“是少爷二字的合音。再搜索“古代泉州人的称呼”,是这样的:泉州古称海滨邹鲁,人们很注意语言的文明礼貌,除上辈对下辈、上司对下级,师傅对学生可以直呼其名外,对其他人都得加上称呼.称呼视各人的职业、身份、地位而各有不同,男女区别也很严格,男子按不同的职业身份而分,如中了贡生以上的人方可称老爷,其妻称太太;秀才则称“相公”,其妻称“相公娘”;对官绅,如称名则加上“翁”或“老”字;对凡有功名官职的子弟,称为“少爷”或称“舍”,妻称“少爷奶"或称“奶”。所以,在泉州工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府城东街有一个流传一千多年的“蔡六舍”的民间故事,主人公叫蔡六,是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他是有权有势的官宦子弟,所以人们叫他“蔡六舍”。

    那么,帅堂梁氏始祖匿名呼为“二十七舍”,与其来处和身世有什么关联呢?

    02.相关族谱资料和口传表明,帅堂梁氏始祖来自福建,是泉州状元宰相梁克家的后裔

    相关族谱资料和口传表明,帅堂梁氏始祖来自福建,是泉州状元宰相梁克家的后裔

    我们来看看有关高州帅堂梁氏始迁祖最早的史迹史料。帅堂梁氏1989年前的族谱收录的始迁祖的墓陵录是这样的:“始祖二十七舍公因避乱匿名遂失其传配亦不知其姓合葬西村”。那么,始迁祖为什么匿名呼为梁二十七舍呢?我们可从以下族谱相关资料和口传找到密码:

    (一) 帅堂梁氏旧谱收录的梁雍郎(清朝明通进士,帅堂梁氏十三世)所著《贻产说》中有“我始祖二十七舍公由闽入高”,梁迪(清朝进士,新会人,曾任山西屯留县令)所著的《节庵公寿序》中有“邵翁(即梁雍郎)七兄为宋丞相公之裔,与余系出入闽”,说明始祖是自福建来高,而南宋福建梁姓丞相唯有泉州的梁克家,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状元丞相,政声显赫。(二) 高州曹江安良堡村支系家谱载有“自宋室南渡偏安江左未几帝昺蒙尘胡骑纵横嶺表祸延珠玑官民相率逃难我梁氏祖先亦从闽省离散粤省南北各觅地栖身我宗支祖匿名为仆呼为二十七舍公即入茂名之一世祖也”;化州播扬竹根林村支系(二十七舍公第四世梁立分支)民国时所修的支谱(据说该支系当年修谱时曾组织族人到福建寻祖)载明“太始祖二十七舍公原居福建莆田珠玑巷宋末避难入粤占高州茂名县朗韶都帅堂村居住其仆从但为二十七舍公”。无论安良堡梁氏家谱还是竹根林村梁氏支谱都有的始迁祖来自福建的记载;而“始迁祖有仆从”,表明二十七舍公来高时是带上仆从的,也就是说为当官的。(三) 高州曹江甲子坡村(二十七舍公入高时的落脚地)和帅堂村当地及周边村庄口传,始迁祖是“从福建来的”,“是当大官的”,“是从海上上岸的”,而徙居信宜北界塘村黎化、高坡北洒村、东镇北逻口村、高州大井大湴村、茂南区高山坡头村、广西大伦六岑村等多个支系也有祖先“是从福建来的”“是从福建珠玑巷来的”的口传。这些口传,与1989年族谱、与相关宗支谱的说法,相互印证、相互呼应,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

    以上表明,帅堂梁氏始祖梁二十七舍公与福建是有渊源的,始祖是宋末元初从福建来的,是泉州状元丞相梁克家的后裔。始祖匿名呼为二十七舍公,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其祖上和他自已都是当官的,其在族内兄弟中排行第二十七,符合福建泉州方言“舍”的特殊含义。事实上,2013年化州竹根林村重修族谱时,已经明确帅堂始迁祖为福建状元丞相梁克家。

    那么,帅堂梁氏始迁祖又是因为避什么难来高呢?

    03.帅堂梁氏始祖极可能是因组织领导反元抗元,失败后为保存性命逃难到高州,且应该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一个团队

    我们都知道,除非犯有欲推翻当朝统治或杀人放火的弥天大罪,否则没有谁去匿名隐居。那么,帅堂梁氏始迁祖是哪个原因匿名隐居呢?帅堂梁氏1988年之前的旧谱世次表中记载有“六世祖梁己 自祖而上世有隐德不应元试”,梁迪进士《节庵公寿序》中也说“自太祖避元来高,不应元试者六世”,说明始祖不可能是杀人放火的原因而匿名隐居,而是与元朝有关。我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始祖是因为组织领导反元抗元,失败后为保存性命而由福建逃来高州(见拙作《帅堂梁氏始祖迁溯暨上祖考》),唯有这个缘由,才能解释始祖为什么要匿名隐居,才能解释为什么要避元来高,才能解释为什么忍徳不应元试六世!有人说始祖避乱,是因宋末韶关南雄珠玑巷发生“胡妃事件”,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一是没有任何根据(1989年前的旧谱和各地支谱均没有记载,各地口传没有说法),二是因“胡妃事件”而随罗贵南迁的33姓97户中梁姓只有梁淮、梁淳化、梁弘益3户且皆徙居珠三角,97户中也没有听说有谁匿名隐居!

    据清朝光绪年间编修的《高州府志》(卷十一建置四·宗祠),除了帅堂村有梁氏宗祠,祀梁二十七舍公外,离帅堂十五公里左右的祥山镇山匣嶺村也有一座梁氏宗祠,祀梁十七舍公(同期编修的《茂名县志》记载的山匣嶺村梁氏宗祠为“祀明庠生梁惠珠公追祀太始祖梁十七舍公”)。另据茂名县大塘村人谭应祥(1830-1886,曾任广西河池知州)于光绪年间编辑的《潘仙全传》记载,高州府除郡城有潘仙庙祀潘仙(潘茂名)外,民间唯甲子坡有潘仙庙,祀潘茂名并祀潘十七舍人,该古籍中记载的潘十七舍人“失其名考”“相传旧为显宦”,这与帅堂梁氏族谱关于始迁祖二十七舍公的记载如出一辙。这些地方志和古籍资料表明,帅堂始祖二十七舍公应该不是孤身一人来高,极可能是一个团队,其匿名隐居与反元抗元有关。

    综上所述,帅堂梁氏始祖在宋末元初“由闽入高”,“为宋丞相公之裔”“仆从但称为二十七舍公”,不仅有旧谱的记载和口传,也符合福建泉州方言的特点;而始祖“因为组织和领导反元抗元,失败后,为保存性命,逃至高凉,匿名隐居西村”,这既有旧谱关于“避元(难)”“忍徳不应元试六世”等的记载,也符合宋末元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泉州、兴化军作为全国反元抗元中心的特点,符合作为南宋遗民的“忠君爱国”的风气,符合梁克家的家风所传承的“忠孝”思想,这些皆能够很好解释帅堂始祖二十七舍公匿名隐居的缘由。

       

    文/通讯员 梁山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