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五大汉自驾游文山之四 奔向文山

    海天蓝蓝
    2016-01-15 10:52:31
    → 快速回复 点击数:2584
    本帖最后由 海天蓝蓝 于 2016-1-15 11:04 编辑

    五大汉自驾游文山之四 奔向文山



    早餐后,已过上午8点。我们探问了方向,决定不走快道,沿着乡村的柏油公路,驱车前往文山市。

    夜里的雨,还湿润着土地。摇下车窗,公路两边的山岭从眼前飞驰而去,高秆作物的香气扑鼻而来,我们的精神为之振奋,忘我地饱赏着这难得的雄壮美景和空气美味。两边的路树,近一人围抱粗细,都在二三米的半空截断,刚锯掉的,还留下新痕,已锯掉多时的,在断处分出了许多蘖枝,这种留下原树分出蘖枝的保护路树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很值得提倡。

    很快,下起了密织织的小雨。窗外的景色,笼罩在雨中,朦胧而神秘。那云烟苒苒的山岭和原野,更象一幅幅淡色的水彩画,空灵飘逸,让我的想象力恰如脱缰的野马,在广无边际的空间里奔驰开去,许久都无法拉回来。

    一辆牛车闯入我们的视野。这种古老交通工具,在我的家乡早已没有了,只有到了外省地区,才能偶尔见到。所谓是“物以稀为贵”,牛车这样的交通工具,能够见到,确是弥足珍贵。我们起哄着,抓住时机,拍下了一张能随时回味的镜头。

    文山越来越近了,弯弯曲曲的公路,让我们多次看到右前方城市的轮廓,而且随着越来越近的距离变换,城市楼房的倩影也越来越清晰。转过一个山弯,斜坡下的城市已在眼前。过了康泰人寿保险公司门口,车辆在十字路口处左折,沿着安平东路、安平西路的方向行驶,直到小河边的街道停下。我们倚着仿制成树木的栏杆,欣赏着一路行来难得一见的河流。这条小河,水色赭红,向左前方流去。河道转了两个小弯,然后来一个急转,隔断了人们的视线。两岸依依摇曳的柳树,阿娜多姿,楚楚动人。河道急转弯的对岸,城市的楼群同样是鳞次栉比,在逶迤的群山下折射出人世间的顽强生存能力。河道的右前方,有一个弯弯,河上面有一条小桥,桥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来往穿行。对面桥头的地方,有多座破旧的瓦房。瓦房群后面,一座座高楼耸立,反衬出瓦房的寒碜和凄怆,让人想到了从古到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兴旺衰落,引发出万端的唏嘘感慨。

    问了方向,我们前往文山的著名景点文笔塔。回到家后在网上查阅文笔塔的资料,才知道文笔塔位于城市东部的东山公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了兴衰,1997开始重建,并增加了宽18米呈“之”字形的999级登山道。文笔塔的来历据说是东山主峰与两侧连山的交汇处组成了“文”字的一撇一捺,山顶就是一横,塔就是横上的一点,远远看去或在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文”字。

    过了一个农贸市场,走上泥路,爬上斜坡,一路问去,到了一个十多米宽的大梯级处,抬头往上看,看不到顶上。我们又前行,继续问路,在山岗狭窄的民居路上盘旋而上,到了山顶,从文山市东山公园管理处门前的最后一个斜坡上去,把车停在“中越青年友谊树”阴文石刻旁。透过掩映的树木,我们看到了刚才所经过的市区楼房集群,笼罩在茫茫薄雾中。

    文笔塔外墙呈红色,共七层,八角四门,每一层都飞檐翘角。文笔塔直指苍穹,气势非凡,就象是一支铁笔,巍然屹立。塔的底部有台地,铺着石板,台地边沿有石条栏杆。沿着石级走上台地,再走十多级石条梯级,才上到塔下。围绕塔身的也是石条栏杆。塔的四个门两边都有黑底金字楹联,雕梁画栋,木雕花窗,古色古香。环顾远眺,小雨刚过的城市,四面远近的景象在薄雾笼罩里尽入眼底。城市边缘连绵起伏的缥缈远山,尖峰叠起,柔中显刚,就象女性透露着阳刚之气概。也正如文山的沧桑,历经了一次次的磨难,却在淳朴之中透出一股绵绵不绝的强劲。我们欣赏着,赞叹着,陶醉着,一时间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等着我们去做了。

    下山之后,我们原路返回,计划到文山的三七市场去看一下。环绕东山转了大半个圆周,又回到了刚才来时经过的农贸市场。摇下车窗问了路人,路人说:“回头走就是了。”我们又折回去,在上东山的路口直走不到几百米,又是一个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外面的街道两边,密密麻麻地摆卖着各种时鲜蔬菜和茎块类的薯类食品。买卖的人们熙熙攘攘,把整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不少各个年龄阶段的妇人,穿着少数民族的鲜艳服装,戴着各式各样的头巾,背着背篓,正在选购着心仪的蔬菜。来往的车辆,为了行人的安全,不停地按着喇叭,以蚁行的速度时停时行,一条近百米的街道,竟走上近半个小时才走完。

    一路探问下去,终于见到了一个高高的白色牌楼门上“中国.文山三七国际交易市场”的金色大字,大字上方还有“北二门”三个金色大字。我们走进去,见到路边有人正在把撒在地上的三七装进袋子里,这可能是买方要看级别开价的方式。前面,街边上有人在摆卖。走到跟前,两个铁架铁皮搭就的长约百米、宽约三十米的交易市场,人头攒动。第一个市场专卖三七花,兼卖当地的特产药材;第二个市场就是售卖三七的茎块了。在市场里,讨价还价的人大多数是我们家乡的客家话和白话以及黎话,有些家乡人在交易中还忘不了带上一尺来长的大碌竹。在他乡听到家乡亲切的客家话,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不断地用纯正的家乡话与他们打着招呼。几个中年妇女却狐疑地探问我们是不是镇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的来人,我们报以一笑,然后作了简单的解释,打消了她们的顾虑,而且还得到她们的热情接待,延引我们至家介绍给男主人,递大碌竹、端茶,话语絮叨不停,俨然是用纯朴的行动和言语,表达着她们的好客之情。

    从谈话中我们知道,当前在文山从事三七事业的茂名人,超过了二万,其中以电白县为最多,占80%。电白县的又分沿海和山区,山区片占90%,所以,在市场的交易语言里,客家话随处可以听到。茂名——文山、电白——文山的客运专线,二十多年来都是客随轮转,生意红火。文山是全国最大的三七产地,砚山县是文山土生三七的大县,正是这样,砚山县才有“中国三七故乡”之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白山区片的人就开始前往文山进行三七交易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往文山的人不断增多,不少人通过三七交易而成了富翁,就在文山购置房产落居了,但户口不迁移过去,成了文山市里没有户口的文山人。一个事业有成的老乡说:“文山的交易市场,是我们这些不远千里的家乡人前来开发的。”坐在房边也从事三七交易的人笑着指着刚才说话的那个老乡对我们说:“他是做三七生意最早的人了,现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了他的交易分店,生意好得难说了啊!”说话这个老乡是前几年才到来从事三七交易生意的。起初时,他是学着前辈人的方法,在交易市场和乡村之间来回奔波,从乡下农户手中,一斤几两地收购上来,达到一定数量了,才运送到交易市场上来抛售。随着信誉度的提升,这个老乡的生意也蒸蒸日上。到目前,可说是8位数的老板了,可与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店的老板相比,他连小巫都称不上。他说他仍需努力,不敢满足——这也可说是他乡生存的家乡人的勤劳刻苦的写照了。

    我们所进的楼房是三层半高,听主人说近市场周围的每一幢楼房都是一样的款式,只是面积大小有差别。这些楼房的大部分,都是家乡人购买,用来安居置业的。由此可见,文山的三七国际交易市场能够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专门市场,少不了茂名人的一份功劳。

    在市场边,同行的一个队友碰到了仅一面之缘的友人,寒暄之后,那友人说请我们一行吃午饭,而且还与队友交换了手机电话号码。告别友人,我们就随心地乱逛着。这时,天空中的毛毛细雨,一下子变成了中雨,我们只好在交易市场外面的商铺走廊上行走着,好奇地走进了一家专售卖茶叶的商店,受到店里重庆来的女主人得体而客气的热情接待。我们一边喝着美女泡好的茶水,一边与男女主人闲聊着,打发因下雨而阻碍着我们出行的无聊时间。

    从店铺的走廊向左前方看去,过十字路口的一幢楼上,“文山城南汽车客运站”九个金色大字,在雨中清晰可认。雨小了,我们沿着走廊向前行去,就到了交易市场的南门。走进南门,一条似龙的原木连根雕剜而成的船,摆放在大厅的右边,金黄色的光泽显现出一种贵气。龙形船边,还有一张树根雕刻而成的大型太师椅,颜色与龙船相同,同样地珍贵。南门口斜对面,一座新建的弧形白色桥梁,突兀在公路边花圃与河对岸的花圃上,象一个强力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的行动朝它而去。正在桥头照着相,准备走上桥到另一边去看看的时候,队友又看见了刚才在市场里碰面的熟人,于是招呼着我们横过公路,与他打招呼。那个熟人把我们带进了临街的一个商铺,而且还熟练地给我们沏起了功夫茶。女主人与我们交谈了数语,就忙开去了。很快,男主人就过来与我们闲聊起来。大家都是家乡人,能在异地见上,对男主人来说,也是非常的珍惜,说起话来客客气气,透出浓浓的乡情味儿,让我们也倍感亲切。

    队友的熟人看看时间,已近中午十二点了,就提议说去吃午饭,男主人也热情地附和着说一起去,说“在文山难得一见前来旅游的老乡,一起吃餐饭,大家好好地谈谈。”有队友上了男主人几百万元的小轿车,二三分钟的车程,我们把车停在“城南汽车客运站”后面的一个粤海饭店门口。饭店的主人也是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菜式也是我们老家的占大多数。在热烈而祥和的氛围里,我们将午餐吃了近二个小时,然后又回到主人的店铺去小坐,就告辞而去。

    在三七交易市场北一门隔离,接了一个在此地从事土方工程的友人的电话,约好汇合地点,我们就等待着友人的到来,找了宾馆,大家都热情高涨地谈着天南海北。晚餐的当儿,一个队友的家里打来电话,说家中八十好几的老父亲突患重病住进了医院,请求他尽快赶回去。这一个电话,把我们十多天行程的计划完全打破了。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