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修改经历
我一生注定与“小”结缘:出生和生活都在小村子里,工作后,除了两年任中学教师外,直到退休均在小学里度过。后因为“小”常常遭人白眼,虽说是很正常的事,但心里仍害怕,当说“小”时也尽量避开,如“小问题”,则说成“问题不大”。
及至有文章发表,有时连自己的真实姓名也遮遮掩掩,一来怕别人知道后连眼珠也转不过去,二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大有好处。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如一次与他人一起编写的书籍,里面有我10多篇文章,我用了近10个笔名,发表后,一些人看到我的文章不屑一顾,而对笔名的文章则大加赞赏,因为那些笔名他们认定是宗亲族人。
退休后,有人见我有时闲着,便要我帮忙修改文稿。开始我不同意,但经不住其三番五次五次三番的劝说:你修改文章已有半辈子,现在还怕什么?并向我反复强调,绝不会说文章是你修改的,以确保你的隐私不泄漏。如此情真意切,我只好“盛情难却”了。
接触修改。遇到的所有作者都不是小学生,文稿也不是三几百字的记述文,有些稿件还蛮有深度的;修改的对象不是单一的小学生,修改后的文章面对的则是广大的读者。心理压力很大。
修改的过程中,我慢慢觉得,这项工作有时还挺有趣,也有收获。如不少文章写的都是本市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或风土人情,写作手法多用白描,不用怎样修改,读也颇为通顺,有趣。修改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新的认知过程,身心愉悦的过程,收获颇丰的。
颇费周折的时候也有。如下面这段文字(不是原文,只是类似。下同):
主楼前有一假山,前面有一个院子,左边有一口井,左边有两个大门,中间有一幅画。……
唉,真是的,一个人读了大学之后,怎么连小学景物描写的手法也忘记了呢?幸好我这“小”字辈没有忘记,当稿件出现红黑字基本相等时,这段文字终于被梳理好。
又如:村南那位穿着花衣服年龄30岁左右颇有姿色的三婶叫大儿子喂鸡,村南那位穿着花衣服年龄30岁左右颇有姿色的三婶叫二儿子放牛,村南那位穿着花衣服年龄30岁左右颇有姿色的三婶她自己则烧火煮饭。……
如此详细描写自己从来也没有学过,太深奥了,远远超出自己的文化水准极限。但又没有什么办法,谁叫我只是“小”字辈呢?最后,我按自己认知水平痛下杀手,那位作者也只能屈就了。
一段时间后,经我通改过的书稿,300页以上和300页以下的均有数本。现在回想起来,书名和篇名均逐步淡忘了,但有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却暂未忘却:有些经我修改过的书稿,出版时,在副主编或编辑的名列里,主办方将我的名字放在孙山后,出版后,确保了众多读者对该书的认可,也绝对彻底地保护了我的隐私没有半点儿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