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如果读到这些庄严肃穆的诗句,国人大抵无有不知这是大文豪鲁迅的诗句。而当读到“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这些怡然闲适的诗句,料想很多人都有这个“共识”:这是唐宋诗人的爱花赏花诗句。
不错,这些诗句体现出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没有高雅的情趣和闲情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典雅出尘的诗句的。然而,这些颇具唐风宋韵的诗句并非来自于唐宋诗人,而是出自于我们尊敬的鲁迅先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一位嫉恶如仇而又冷峻好斗的文坛怪杰,是让人敬而远之的“文神”,因此他与这些花花草草的悠闲吟咏是沾不上边的。以前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而近几年来笔者了解到鲁迅更多的人生经历、生活逸事,更广泛地接触到鲁迅的诗文作品,才觉得多年来对鲁迅的误会真是太大了!鲁迅,本质上是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他那高尚洁净的灵魂普通的民众是难以与他相比的,只是在那个风雨如磐、国将不国的时代里,鲁迅对社会那些丑恶现象才表现出了“金刚怒目”式的“脸孔”,对国人的劣根性才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怨愤;正由于其爱的深,恨的也深,鲁迅这种爱恨交加的冷穆形象就不可避免地留在了国人的集体记忆深处。
然而,鲁迅确实是位感情丰富、细腻,心地善良、性情率真之人,从他青年时写的《惜花四律》就可见一斑。前面提到的“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等诗句就出于《惜花四律》。这“四律”由四首七律组成,写作者爱花惜花的高雅情怀,体现出了作者的真性灵和高格调。从总体上来说,这四首诗以“惜花”之意贯串于其间,将爱花之情写得柔婉深致,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但四首诗又各有侧重,具体地写出了惜花、护花、赏花、赞花等细致入微的爱花之情态。如第一首“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等诗句主要写惜花之意(“怵目”一词生动传神,表现出作者对落花之触目惊心,“惜花”之情毕显),而“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也写了“爱花”、“赏花”的痴心悦乐;第二首“金屋何时贮阿娇”、“微雨欲来勤插棘”等诗句主要写护花之心念和举动(用“金屋藏娇”之典来比喻护花,充满了情趣;“勤插棘”写出了护花行动),而“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也写出了惜花赏花的挚情和怡然情态;第三、四首用了很多诗句尽情赞花赏花惜花护花,如“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再如“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爱花的各种意态互相交织,“花痴”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动容!
其实,鲁迅从少年时期就喜欢栽花种草,并且喜欢看《花镜》、《释草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之类的书籍,这可以在他的《朝花夕拾》和有关回忆录里找到佐证。再有,显示鲁迅是位惜花、护花的“花痴”的诗作不仅仅是这组《惜花四律》,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可以发现他这种“花痴情结”,如《和仲弟送别元韵》就有“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共养花”之句;而在《莲蓬人》中对莲蓬净植于秋寒之中的高洁形象不仅大加赞美,借以告诫诸弟不要在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中同流合污,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一诗味很浓的人生格言。
鲁迅爱花、赏花,“惜花”、“护花”,他既是在写花,又是在写人。这些“花诗”体现出了作者高尚的情趣和品格,对我们重新认识鲁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