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鲁迅“惜花”“护花”

    宝光阁
    2016-05-03 10:58:11
    → 快速回复 点击数:389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如果读到这些庄严肃穆的诗句,国人大抵无有不知这是大文豪鲁迅的诗句。而当读到“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这些怡然闲适的诗句,料想很多人都有这个“共识”:这是唐宋诗人的爱花赏花诗句。
      不错,这些诗句体现出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没有高雅的情趣和闲情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典雅出尘的诗句的。然而,这些颇具唐风宋韵的诗句并非来自于唐宋诗人,而是出自于我们尊敬的鲁迅先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一位嫉恶如仇而又冷峻好斗的文坛怪杰,是让人敬而远之的“文神”,因此他与这些花花草草的悠闲吟咏是沾不上边的。以前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而近几年来笔者了解到鲁迅更多的人生经历、生活逸事,更广泛地接触到鲁迅的诗文作品,才觉得多年来对鲁迅的误会真是太大了!鲁迅,本质上是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他那高尚洁净的灵魂普通的民众是难以与他相比的,只是在那个风雨如磐、国将不国的时代里,鲁迅对社会那些丑恶现象才表现出了“金刚怒目”式的“脸孔”,对国人的劣根性才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怨愤;正由于其爱的深,恨的也深,鲁迅这种爱恨交加的冷穆形象就不可避免地留在了国人的集体记忆深处。
      然而,鲁迅确实是位感情丰富、细腻,心地善良、性情率真之人,从他青年时写的《惜花四律》就可见一斑。前面提到的“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等诗句就出于《惜花四律》。这“四律”由四首七律组成,写作者爱花惜花的高雅情怀,体现出了作者的真性灵和高格调。从总体上来说,这四首诗以“惜花”之意贯串于其间,将爱花之情写得柔婉深致,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但四首诗又各有侧重,具体地写出了惜花、护花、赏花、赞花等细致入微的爱花之情态。如第一首“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等诗句主要写惜花之意(“怵目”一词生动传神,表现出作者对落花之触目惊心,“惜花”之情毕显),而“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也写了“爱花”、“赏花”的痴心悦乐;第二首“金屋何时贮阿娇”、“微雨欲来勤插棘”等诗句主要写护花之心念和举动(用“金屋藏娇”之典来比喻护花,充满了情趣;“勤插棘”写出了护花行动),而“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也写出了惜花赏花的挚情和怡然情态;第三、四首用了很多诗句尽情赞花赏花惜花护花,如“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再如“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爱花的各种意态互相交织,“花痴”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动容!
      其实,鲁迅从少年时期就喜欢栽花种草,并且喜欢看《花镜》、《释草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之类的书籍,这可以在他的《朝花夕拾》和有关回忆录里找到佐证。再有,显示鲁迅是位惜花、护花的“花痴”的诗作不仅仅是这组《惜花四律》,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可以发现他这种“花痴情结”,如《和仲弟送别元韵》就有“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共养花”之句;而在《莲蓬人》中对莲蓬净植于秋寒之中的高洁形象不仅大加赞美,借以告诫诸弟不要在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中同流合污,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一诗味很浓的人生格言。
      鲁迅爱花、赏花,“惜花”、“护花”,他既是在写花,又是在写人。这些“花诗”体现出了作者高尚的情趣和品格,对我们重新认识鲁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 (32)
    • 黄了

      2016-05-13 21:42:06 黄了 1#

      quote:
      宝光阁 发表于 2016-5-13 11:49
      读鲁迅的诗,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是很难读懂的。他的诗主要体现在其思想的深度,若以一般人的习惯单从词藻 ...


      受教了。谢谢宝光阁兄的美文,引发许多感想和讨论。

    • 宝光阁

      2016-05-13 11:49:00 宝光阁 2#

      quote:
      黄了 发表于 2016-5-12 21:12
      呵呵,我也不怎么读徐志摩的诗,读过现代诗人的新诗和俄国诗人及惠特曼等人的诗后,我更喜欢西方意象派的 ...

      读鲁迅的诗,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是很难读懂的。他的诗主要体现在其思想的深度,若以一般人的习惯单从词藻、技巧这些方面来看,那是难以领略到其精髓的,也就是说难以理解他诗中的思想大境界。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等可以振聋发聩、给人以深深的人生启迪的诗句,试问有几个所谓大诗家能写得出来?更不用说能深入、激励人心了!
      其实,读一个人的诗也讲一个“缘”字,不是随便就喜欢和深赞一个人的作品的。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来欣赏吧,大可不必将他们一个个拿来比较。

    • 黄了

      2016-05-12 21:12:41 黄了 3#

      quote:
      宝光阁 发表于 2016-5-12 20:28
      无论怎么说,徐志摩在我印象中的确是位奶油小生,他的诗是一回事,而他的活法又是一回事。人不可能面面俱 ...

      呵呵,我也不怎么读徐志摩的诗,读过现代诗人的新诗和俄国诗人及惠特曼等人的诗后,我更喜欢西方意象派的诗。意象派的诗与唐诗中王维有某些类似,所以容易在我身上引起共鸣。意象诗有意象,有内涵,有无穷的想象力。不过得承认,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地位是相当高的。
        鲁迅的近体诗我读得很少,主要是他不以诗出名,所以就略过了。读到你写的1楼文字后,才找出原诗来读。感觉这几首,技巧很好,功力很厚,也相当有意境,但境界则不足,无法与一流诗比肩。毕竟是年轻时代的作品,而且他着力在其他文学形式,诗不过是他抒怀的小作。
        诗歌,无论近体诗,或新诗,都是个性偏好非常强的东东,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志趣偏好,想强求一致基本是不可能的。好在这个世界如此多彩,人们各走自己的河流,每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走进不同的河流,都是非常美好的事。

    • 宝光阁

      2016-05-12 20:28:39 宝光阁 4#

      quote:
      黄了 发表于 2016-5-12 15:56
      鲁迅的这首《我的失恋》打油诗,确得“打油”真传,讽刺游戏味十足。这首诗是有故事的,嘲讽徐志摩追求林 ...


      无论怎么说,徐志摩在我印象中的确是位奶油小生,他的诗是一回事,而他的活法又是一回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正如鲁迅,他在文的方面已达化境,而在近体诗方面,也没几个可望其项背。而新体诗方面,当然,他是没有在意的,他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但从作品内涵来说,谁又能与他相匹对?
      鲁迅就是鲁迅,说实话,我不喜欢以纯专业的诗人和作家与他相比!

    • 黄了

      2016-05-12 15:56:02 黄了 5#

      quote:
      宝光阁 发表于 2016-5-5 10:16
      鲁迅这首“打油”,是专与软骨头“奶油小生”开玩笑用的。看来今天都还派得上用场。

      鲁迅的这首《我的失恋》打油诗,确得“打油”真传,讽刺游戏味十足。这首诗是有故事的,嘲讽徐志摩追求林微茵,嘲讽徐诗的“无病呻吟”。其实,把品读的镜头拉长,把时空距离放远,鲁迅的诗与徐志摩的诗比起来,还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或者说,鲁迅的近体诗在他的时代,与徐志摩的新诗在他的时代,地位迥然不同。这不是说鲁迅不如徐志摩,而是在诗才方面确有差距。鲁迅的近体诗不错,功力深厚,诚如宝光阁兄分析的惜花诗。鲁迅如同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一样从小受近体诗作磨练,但更具深厚造诣,或许就此对新诗颇有看法,特别是对徐志摩的新诗有诸多反感。这似乎与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有矛盾之处。不过鲁迅的诗与其其他文学作品而言不太出名(除了那句孺子牛),远不如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成就巨大。可以说,鲁迅是为杂文而生,为杂文而死;而徐志摩才真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死。
        鲁迅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杂文,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以嘲讽为特征的杂文读来很痛快。我小学初中时就在父亲的藏书中翻看且介亭之类集子,虽然根本看不懂,但读来很有乐趣。但其杂文缺点也是明显的,嘲讽有余建设不足,给当事人造成反感多于促进。这对敌对阵营痛快,对友人和社会人士则是灾难。所以鲁迅一生中,许多好友都被他的如此个性吓跑了,包括上述打油诗的当事人、将他视作好友的徐志摩。毛曾说如果鲁迅活到现在一定是呆在狱中,鲁迅自己也说如果解放我是第一个被抓的,所以我要第一个逃跑。
        鲁迅的作品,我还喜欢小说、散文。小说大家都知道,按下不表,其散文尤其喜欢,朝花夕拾野草就曾爱不释手,许多篇章都是我年轻时晨炼后树下朗读和夜晚洗完澡后静读的所爱。其散文风格凝炼、深刻、余味无穷、思想性尤强。这种风格与他所批判嘲讽对象之一林语堂的闲适小品形成鲜明对照,但奇怪的是这两种对比的文风,我都曾喜爱过。
        鲁迅是个复杂的人物,毁誉参半,喜之喜极,恶之恶极。我就曾经历过一段偶像坍塌的过程。那年接触到一本谈鲁迅是“汉奸”的书,列出了鲁迅诸多与日本人“勾搭”的事实,为此我还把该书制作成电子书在eink阅读器上仔细阅读。但其实,复杂人物自有其复杂的一面,历史上的复杂人物更加让人扑朔迷离,现实中的人往往置其本人的真实一面于不顾,从现实目的出发从中各取所需。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复杂人物喜之喜极,恶之恶极的滥觞了吧。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依然喜欢鲁迅。

    • 宝光阁

      2016-05-08 21:18:21 宝光阁 6#

      quote:
      晒月亮 发表于 2016-5-7 15:51
      关于鲁迅先生,好像有很多话想说,可下笔却不知从何说起。人们对他的印象多少受教材影响,而选人教科书的文 ...


      鲁迅的骨头是坚硬的,而他的心却是公正仁慈的,他给我留下的始终都是这个印象。
      祝节日快乐!

    • 2016-05-07 15:51:46 7#

      关于鲁迅先生,好像有很多话想说,可下笔却不知从何说起。人们对他的印象多少受教材影响,而选人教科书的文章多是深刻。即使是充满温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也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其实鲁迅先生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热爱生活,爱吃零食,写作之余喜欢看电影,过得很小资。
      因他曾经被人利用,所以看透了世人的功利后,让他学会了坚硬,他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来,防人重重。年轻人单纯,他总怜悯,也能热心扶持。

    • 宝光阁

      2016-05-05 10:16:21 宝光阁 8#

      quote:
      夜歌 发表于 2016-5-4 21:35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


      鲁迅这首“打油”,是专与软骨头“奶油小生”开玩笑用的。看来今天都还派得上用场。:lol

    • 宝光阁

      2016-05-05 10:06:31 宝光阁 9#

      quote:
      同一个世界 发表于 2016-5-4 19:53
      鲁迅真名叫“周树人”,个人理解是周家为后人树立榜样的人。重要的是他敢于批评的精神,听者难受,但是很受 ...


      很好的见解!“树人”这名字既浅显易懂又意味深长,似早已蕴涵着天机,中国竟出了这位影响深远的俊才怪杰!

    • 宝光阁

      2016-05-05 09:53:25 宝光阁 10#

      quote:
      海天蓝蓝 发表于 2016-5-4 17:01
      有见地,赞!


      兄弟见笑了,一得之见。

    • 2016-05-04 21:35:54 11#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 同一个世界

      2016-05-04 19:53:35 同一个世界 12#

      鲁迅真名叫“周树人”,个人理解是周家为后人树立榜样的人。重要的是他敢于批评的精神,听者难受,但是很受益。这就是榜样,不是讨好你,而是对你负责任。两者区别就如天堂和地狱之分。

    • 海天蓝蓝

      2016-05-04 17:01:23 海天蓝蓝 13#

      有见地,赞!

    • 宝光阁

      2016-05-04 16:25:42 宝光阁 14#

      quote:
      黄了 发表于 2016-5-4 11:05
      谢谢宝光兄的惜花文,长知识了。可惜没有附上鲁迅原诗,故特意找来一阅,确实见鲁迅青年时代的性情及功力。 ...


      由于此文是为报社撰的稿,篇幅不能太长,如果将这几首七律都完整地塞进文章里去就肯定占更大的篇幅了。
      谢谢黄兄的捧场!

    • 宝光阁

      2016-05-04 16:15:01 宝光阁 15#

      quote:
      黄了 发表于 2016-5-4 11:02
      问香
      凭栏尽是百花茵,走路方知两脚尘。
      鲁迅初时修四律,迟年可负养香身?



      黄兄好诗,有见地!{:1_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