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冼世棋
我的家乡,高州,别名高凉,是岭南历史文化名城。
云开山脉的延伸,如同一条神经中枢般支撑着整个高凉大地。鉴江的流淌,生命的源泉,孕育了一方高凉人民。就这样,一段又一段的历史传奇,在这里谱写;一代又一代的勤劳人民,在这里耕耘;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传说,在这里延续。
而我,就成长在这里。
降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家庭,便与这个土著千年的岭南百越家族结缘;小时候,总喜欢在老树下,听着老人们的陈述着那些我不曾经历也不曾知道的历史,仔细聆听着,闲暇时常常会联想一番,最终让联想忘却在甜甜的冰棍之中。在记忆含糊的童年时代,出于儿时家长每逢传统重大节日,每每都会嘱咐我们要虔诚地叩拜;使我对三尺神台上的那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多少会有几分好奇和敬仰,乡人无论男女老幼,均尊称她为‘姑太’;究竟为何,那时候的我不得而知。直到若干年后,开始懂事的我才知道,那位自己曾经一直虔诚叩拜的女将,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杰出女英雄,用毕生历三朝为维护国家一统,开拓岭南俚汉文化交流和积极发展岭南经济的冼夫人。基于冼夫人的丰功伟绩,现在的高州乃至粤西地区的人民都尊称她为‘阿太’或‘冼太’;而我,对这位祖先不仅有几分骄傲和自豪,更多几分崇拜和敬仰。
孩提年代,大部分的不羁岁月都是和伙伴在嬉闹度过,现在回忆起来,莫过于打番薯窑,游走于香蕉田间、小溪间捉小鱼,上山摘菇捻果等等诸事。大人们,他们手上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只有逢大时大节,他们才会稍微停下手上的工作,和全家人一起共度佳节。现在回想起来,节日里亲人的齐聚,实属一种难能可贵的成长记忆;欢声笑语的美好,那些片段,值得我们一辈子的珍藏。
乡土印象,是人们对家乡的一种情结,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特色潜移默化下的成长回忆。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的乡土印象,更多会体现在传统的节日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表达方式;心合一致,共同诠释着对节日的欢迎和庆贺。除夕的团年饭,元宵的花灯和汤圆,端午的龙舟和粽子,中秋的月饼等等;这些特定的传统,体现的就是国人对中华民族的乡土印象。而每个人的心里,关于乡土的印象,或许是在这个基础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各人对乡土印象也各不相同。
粤西的高凉大地,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回忆,最深刻的并不是年关烟花的华丽,也不是端午鉴河上的赛龙夺锦;而是年例。这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自宋朝以来,也常见于岭南各类地方志。据民间一个古老的传说: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民族在首领冼英的带领下,解决了百越民族部落间的争斗,自冼英与高凉太守冯宝联姻后,冼夫人率领高凉百越人民向化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使岭南百越民族过上了安定繁荣的日子,冯宝去世后,夫人怀集百越,带领儿孙保境安民,积极发展岭南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经历了几十载的休养生息,岭南百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至冼夫人晚年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已经进入古稀高龄,依然到高凉地区巡视,心系百姓疾苦,而当看到百姓粮食丰收,家中的家禽饲养的肥大,冼夫人就会很高兴;冼夫人辞世后,岭南百越人民为缅怀自己心中的圣母,便将冼夫人生前最后一次到自己垌中巡视的日子作为纪念,到该天便恭迎冼夫人到醮坛前,百姓纷纷自家最肥大的三牲家禽献祭于醮坛案前,供冼夫人巡视,一年一例,一乡一例,千秋传承,久而久之,就俗称年例。期间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期间还会宴客,客人不请自来,来得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
直到今日,年例不仅体现为纪念先贤,而且还演进成了联络亲朋好友感情,增进亲朋间交流的桥梁;年例当天,乡村除了迎神鉴醮,还会举行文艺汇演等等。往日宁静的乡村变得热闹,八方亲朋齐聚一堂,体现了高凉人民重感情,好客热情的待客方式。
南国果乡的高州,四季果实飘香。蕉果硕累,荔红似海,桂园垂枝,高凉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世代耕耘,创造了不朽的传奇佳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古贡园的见证下,高凉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博得贵妃一笑,使得岭南佳果天下扬名。质朴的高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去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步入果乡,他们会用简单的热情去招呼各方游客,以果会友。纯朴的笑脸,是家乡人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果乡人对来宾最诚挚的欢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品的不仅是果中之王的珍荔,更能尝得农家丰收的喜悦。而我,却更独钟于享受荔乡的真挚乡情。
家乡印象,其实早已融进了曾经的在不起眼的角落。偶然重拾,只是猛然间的思绪涌上心头。对家乡的怀念,可能不用太多言语,只是简单的回忆即可。当自己回到家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节曰,那些特产,都会沉浸于自己的微笑间。回到家乡,三两知己聚聚,漫步于古郡遗址,爬浮山纵览仙人眼中仙境,穿梭于高州的九街十二巷,吃个传承几代人的薯包籺,最后登上笔架山览眼高城巨变。然而,原来,乡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