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去 西 藏 看 看

    2017-02-06 17:04:56
    → 快速回复 点击数:3942

    去 西 藏 看 看

    沉酲 杜德艺


    西藏很神奇,我们都想去看看。人们都说,西藏是世界的屋脊,屋脊里藏着数不完的珍稀物品。只有看过之后,才会有惊喜。于是,到西藏去看看,就成了我们由来已久的梦想,只不过是一直未能成行。其主要原因是对那里的地貌、气候、语言、风俗、习惯、人文,等等,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于西藏高原的缺氧现象,能否导致昏迷、病危等反应;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能否引起灼伤、脱皮等现象,没有切身的体会。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恐惧感或有一种得不偿失的心理因素在作怪,让我们一直犹豫不决。然而,同样的现象,在各个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同样是高原缺氧,有人感觉正常,有人头晕,有人甚至还会导致危险症状的发生,等等。也许我们是属于幸运的前者。因此,不亲自到现场去体验一番,所有的想象或者预设,都与事实难相吻合,也让人心有不甘。

    去年,我们4个原来同在一个部队工作的、退了休已有好几年的老兵哥,感觉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趁腿脚还能接受崇山峻岭的考验和身体尚能适应恶劣的气候变化时,到外面世界去转转。我们不谋而合,一致选择到西藏去看看。

    我们相约分别从各自居住地的昆明和天津到西宁会合,尔后乘坐火车,直抵此行的目的地——西藏。沿途,我们穿越了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亲眼目睹了海拔高度不同、地质结构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居住人群不同的高原概貌。

    9月9日晚,我们从西宁出发,途经丹葛尔、原子城、青海湖、日月山。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高原湖。它的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多,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藏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由于其地势较高,气候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这里的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较为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日月山,初唐时名为赤岭,海拔3520米,是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在我国自然地理上,属于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即是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此地时,怀揣宝镜,登峰东望。她始终未能望见故乡长安,悲从心起,宝镜不慎下滑坠地,一分为二,一半化为金日,一半化为银月,日月交相辉映,照亮了西去的征程。此地成为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现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顶上修筑了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

    我们留连忘返于日亭和月亭,久久不舍离去,顿时觉得有一种梦回大唐朝的时光感。我们仿佛就站在了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的队列中。

    在日月山脚下,流淌着一条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倒淌河”,一股清澈的碧水,永无休止地向西流去,流入浩瀚的青海湖。天底下的河水向东流,唯有此河向西淌,所以人们称此河为“倒淌河”。有关“倒淌河”的来历,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较为靠谱的一种是,据地质学家考察,两亿多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高原隆起,青海湖成为了完全闭塞的内陆湖,使本来向外泄的河水只好转向向西流。

    徜徉在河边上,欣赏着河面的碧波荡漾、逆向而流的独特风景,感慨着人生的诸多不幸。倘若我们自己的命运也能像“倒淌河”一样逆向而行,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例如,让疾病、痛苦、衰老、贫穷等逆向到健康、适意、青春、富贵等。

    站在山顶上,向东望去,好一派田园风光!向西看,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奇异壮观的海心山,与东边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无比秀丽的风景画。故此,很多人都在惊叹:“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9月10日下午5时多,我们身披着凉爽的秋风,顺利地到达了西藏。当地的导游盛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食、宿等方面的安排,也令我们十分满意。

    在西藏,我们游览了纳木措、布达拉宫、大昭寺、措木及日湖、尼洋河、佛掌沙丘、雅鲁藏布大峡谷、羊卓雍措等,参观了当地的居民住宅,度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中秋节,观赏了一场歌舞晚会,等等。

    纳木措

    9月11日的清晨,我们从下榻的酒店出发,径直去了纳木措。途中穿越了海拔519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口,这是我们此生中经历的海拔最高的地方。

    纳木措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部,是西藏的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70多公里,南北宽30公里,湖面面积1920多平方公里。

    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措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措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纳木措”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的意思。纳木措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信徒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会集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此时如果人们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其福无量,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10万次。因此每到羊年,僧俗信徒都会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每到藏历羊年的四月十五日,这一活动就会呈现出高潮。

    我们经过海拔最高的念青唐古拉山口时,天空飘起了雪花,抵达景点后,天就变晴了,不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这让我们亲身体验到高原天气的多变性,居然像小孩的脸一样,说变就变。

    我们在这里停留了较长的时间,特意感受一下高原缺氧现象对于各自身体的生理反应。结果是,四人中有两人在从湖边步行上坡到停车场时,微微地感到有点气喘。他们隐约地感受到,倘若时间呆长了,可能会出现眩晕症状。于是,他们赶紧跑到车上吸了两口氧气之后,就没事了。

    因为我们的“在穿越5190米的海拔时,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 而且一路上都十分安全、顺利。为此,我们都十分高兴,就餐时,多添加了几碟菜,喝了点酒,以示庆贺。

    布达拉宫

    9月12日的上午,我们游览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亦是著名景点。如果想进入,需要购票,门卫检查十分严格,每天限额2300人。9时开始开放,每10分钟进入一组,每组10人。我们算幸运,排到了较早的一组,这也许与我们皆为古稀老人有关,组织方肯定是考虑了这一因素。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并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

    我们亲眼目睹了布达拉宫,无论是它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的结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了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的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的形象和大量的佛像金刚,等等。

    大昭寺

    9月12日的下午,我们游览了大昭寺。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的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的塑像。

    大昭寺是西藏的第一座寺庙,建造时只是为了供奉佛像和藏经,不属于哪个教派,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庙,每年在这里都会举办传昭法会,历世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吐蕃最辉煌时期的建筑,融合了吐蕃、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模式,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典范。

    9月13日,我们前往林芝游览,途经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当时雪下得很大,风也很强劲。当天下午游览了措木及日湖。

    林芝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相邻,东面及东北部与云南省、昌都地区相连,外与印度、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林芝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聚居着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僳僳等十多个民族,人口19.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林芝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称。全地区宜农面积45万亩,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草场面积436.48万亩,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78.8万亩。林地面积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1%。水能蕴藏量820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达3300万千瓦。

    措木及日湖又称"冰湖",是一座古冰碛湖。位于林芝的八一镇西北方向24公里,海拔约3400米,是八一镇最近的一座古冰碛湖。湖区以冷杉和金竹为主的原始森林保护完好,是天然的氧吧。还有漫山的杜鹃,尤其是秋季景色更为迷人。随处可见的灌木林、沙棘林、花海、竹海、冷云杉林海等,让清悠悠的湖水,更加景色优美,风光秀丽。

    9月14日,我们游览了尼洋河、佛掌沙丘、雅鲁藏布大峡谷。

    尼洋河,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它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措木梁拉,由西向东流,在林芝县的则们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307.5公里,落差2273米,平均坡降达7.39%。其源头为古冰川作用的围谷,海拔5000米左右。尼洋河平均流量538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22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可达208万千瓦。尼洋河在传说中是神山流出的悲伤的眼泪。该河两岸森林植被完好,河水清澈、翠绿,溅起的浪花,恰似飞花碎玉一般。

    佛掌沙丘,位于米林县境内,地处雅鲁藏布江的北岸,因形如双手合十的佛掌而得名。它正好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强风口地段,每年的秋末至春末枯水期水位低时,其间强风如飓,露出水面的河沙,经过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兀的地貌景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林芝地区米林县派乡以北,地处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附近。它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长约496.3公里,险峻幽深,侵蚀下切达5382米。它的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克罗拉多峡谷(长440公里),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深3200米左右)

    大峡谷的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大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大峡谷怀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冰封雪冻,它劈开了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它像一条长长的湿舌,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大峡谷里最险峻、最核心的地段,长约近百公里,谷幽水深,激流咆哮,至今无人能够通过,其艰难与危险,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

    9月15日,我们在从林芝返回拉萨的途中,参观了林芝伍巴村的居民住宅。我们参观的那户居民是工步藏族,即历史上农奴的一个分支。如今,他们通过勤奋努力,已经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幸福生活。

    该户居民的女主人给我们讲述了她家的简况、持家理念、当地民俗等。当地居民多数人把钱放在家中客厅墙壁中间的挂佛像下的一个缝隙里。村里如果有人家中需要帮助时,家家都会支援,真正做到了“一户有难,户户支援”。例如,哪家小孩考上了大学,每家都会给个一千、两千的。2008年汶川地震时,村里家家都拿出了一万、两万、三万……予以支援。

    村里的长辈们奉行不给孩子存钱,不给孩子买房等,提倡让孩子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居民们把钱看的不是很重,注重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风尚。

    在这里,我们听到有人谈及,藏族的主要分支有卫藏、康巴、安多、工步等。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叫“卫藏”。横断山区、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和云南的迪庆地区等叫“康巴”。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安多”。

    9月15日也即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在西藏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夜。我们特意买了一些西藏的美食和美酒,热烈地庆祝了一番。

    在西藏看月亮时,我们感觉它又圆、又大、又亮。这也许是中秋之夜月亮分外圆;也许是西藏的海拔,相较于我们的居住地高一些,因此离月亮近一些,所以看到的月亮大一些;也许是我们离开家人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期待感,所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想家人,看月亮亮一些……

    羊卓雍措

    9月16日,我们游览了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湖面海拔4441米。它是高原的堰塞湖,大约一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成,水域面积630多平方公里,大约是杭州西湖的70倍。它蜿蜒在群山中达130多公里,只有在地图上或者在空中,人们才能看到它像一个大耳坠,镶嵌在山的耳轮上面。湖水清澈如碧玉,在不同时刻的阳光照射下,它会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蓝色,如同梦幻一般。

    羊卓雍措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湖面高度参差不一,高低错落。湖中山地突冗,有21个小岛,各自独立于水面,最大面积约18平方公里。岛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羊卓雍措,风景秀丽,站在山顶上眺望,它像一块镶嵌在群峰之间的蓝宝石。碧玉般的湖水平滑如镜,白云、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湖水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湖滨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各种鸟类栖息于此,例如,有天鹅、黄鸭、水鸽、水鹰、鹭鸶、沙鸥等。每当产卵季节,湖里的小岛便成了天然蛋场,鸟蛋唾手可得。微风拂过,湖水涟漪轻漾,浮光掠影,令人陶醉。湖中盛产高原鲤鱼,鱼肉细嫩,鲜美可口。

    当天晚上,我们被邀请去观赏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歌舞晚会。该场歌舞晚会具有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族风格,例如,鲜艳的藏族服饰,婉转悠扬的歌声,行云流水的舞蹈,健康喜庆的旋律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上午,我们分秒必争,到拉萨市场上去购买了一些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西藏天珠、牦牛肉、虫草、雪莲、麝香、灵芝、贝母、知母,等等,根据各自的需要,或多或少地采购了一些,并以此向人们展示,我们“货真价实”地去了一趟西藏。

    9月17日下午15时多,我们从拉萨火车站乘坐火车离开了西藏。

    经过拉萨河大桥时,观赏到了它独特的建筑风格。

    此次西藏之行,我们一路平安、顺利,短暂地领略了一些高原的地貌、气候情况,接触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人文、居民生活等,目睹了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拍摄了一些珍贵的照片,等等。

    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西藏高原期间,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身体上还是有生理反应的,比如喘气。如果停留的时间长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在关乎到生命安全的大事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以掉以轻心,贸然行事。如果准备充分,带上充足的氧气,也能所向披靡。

    我们在西藏七天的时间里,老天爷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支持,基本上是下雨,或降雪,或阴天,或多云,没有遭遇到万里晴空。因此,未有机会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到,未发生蜕皮现象。我们认为,这纯属偶然,实乃万幸。诚然,即使是遇上了艳阳的高照,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导致全身蜕去一层皮,也无所谓,无非是换上一层“新皮”。因此,不应去为了这点区区小事,而导致耽误了我们去西藏探秘的夙愿。

    我们这些曾经驻守在军营多年的老兵哥,随着部队的换防,到过了不少的地方。除西藏未去过之外,几乎跑遍了天涯海角。我们于人生的古稀之秋,完成了本次大胆的尝试。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在日记中写下如此的字样:神州大地风光美,东西南北任我行!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