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话权力
《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热议不断,观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人民的名义》也不例外,先不说剧中张丰毅、侯勇、吴刚等老戏骨的精湛演技,也不说该剧的拖沓冗长,更不说法学家评议它的依法行政和如何表现“人治”,单说剧里的权力运行就有无穷的遐想。
《人民的名义》塑造了权力之下的一张权力关系网:师生、父子、校友、同学、夫妻……在不同场景的装修风格、家具陈设中,观众们推断出不同级别官员的审美品位,从学生干部的成才之路中,人们看到了权力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也从中看到了易学习同志那样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现实……该剧对权力的运行描绘得淋漓尽致,相信也有不少生活中的巧合,使人遐想到权力让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抑或玩弄权术的人借助权力拉帮结派;人们也不自然地想到别有用心的人玩起了家庭单位,朋友单位,亲戚单位,帮派单位,圈子单位等,让圈外能人饱受权力之苦,为了活命敢怒不敢言;人们也知道权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不同的效果,不必一一罗列权钱关系、权色关系了……
一部作品无可挑剔,一步到位反映一个时代是太苛刻了,因为,观众永远难以被满足,批判者永远有道理!《人民的名义》来源于现实的故事情节,反映了权力的私欲运行,揭露出了社会的“另一面”,展现了正义的力量,道出百姓心声,特别是该剧通过情节或剧中人提出的一些直指现实的问题,给观众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也符合建设法治社会的主旨,所以才会走进人民的心中。
针对权力运行问题,习总书记早在中纪委全会上就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体现出人的双重本性,作为自然人的自然本性(贪婪)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本性(尊荣)。因此,一个不受约束的权力,一定会成为让人恐怖的恶魔,既贪婪又霸道。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而这一腐败不只是表现在金钱上的,它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带坏了整个社会。可以说,权患乃万患之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纪委、中组部等中央级部委密集发布多道指令,掀起了“猎狐行动”、“天网行动”等一系列反腐风暴。“打虎拍蝇”的强硬力度在全国上下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且不论制度方面的制约性与完善性,这些行动措施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打击腐败的坚定决心,提高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政治风气更加清朗,我们将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的更加踏实平稳。但是反腐败斗争仍任重道远,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行为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还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