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街头巷尾都能看见卖香布袋儿的。三轮车横竖几根竹竿,横竿上挂满了以红色为主的各形香布袋儿。有十二属相的,有料布袋,扳脚娃娃,鸡心,有祝你平安的等数十样香布袋儿。那红红的一片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在超市,卖粽子的冰柜前的人也多起来了。营业员卖力地介绍各种粽子的特点。粽子内用苇叶包着,不介绍真不知道是甜是咸。
超市和街边买卖咸鸭蛋咸鸡蛋的人也多起来了。
总之,街边和超市里与端午节有关的商品俏销起来了。
而我小时候,商场里不卖粽子,街上也看不见卖香布袋儿的,卖咸鸭蛋的也少见。
为何?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端午节前一个月,母亲就把灶灰和的不稀不稠,将鸭蛋鸡蛋在灰泥里滚几滚,然后鸭蛋大头蘸上盐,小心翼翼地将鸭蛋竖着放进罐子里。端午节当天早上就能吃上蛋黄流油咸淡可口的咸蛋。
端午节前两天,母亲端出活笸箩,用各色花布头,按材料就腿搓绳,做成扳脚娃娃,鸡心,料布袋等的外形,然后把准备的艾叶香草叶揉碎的,还有在药铺买来的专用香料填充进去。再打开用红底黄花洋布做表,里面用硬纸折成的可折叠的小方格的线贴。把里面各色花线抽出几根,合一合,做为香布袋儿的流苏,和挂脖子上的项链。
香布袋儿基本上是一次性消费,每年我们姐弟四人每人一个。有时会为争抢自己心仪的款式发生争执。
动静最大的是包粽子。
端午节前二天吃罢午饭,母亲就把糯米用水泡起来。端午节前一天上午把新鲜的苇子叶也洗净泡在水里。
下午,母亲和姐姐就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开始包粽子。她们面前放两个大盆子。一个装泡着的糯米,一个盆子里装半盆清水,这是准备装成品粽子的。
母亲和姐姐捏着苇子叶的根部一扭,扭成锥体状,然后用勺子往锥体里填充糯米,米几乎与锥体上缘平就好。然后将苇叶上端折下来,做为锥体底部,再顺势将剩余的叶子围绕着锥体缠绕,最后用非常结实的蔂草绑扎紧,一个粽子即大功告成。
有时候,我也会去凑热闹。但拙手笨脚包得慢。但整个流程是会的。
姐姐的手巧,比母亲包的快,而且四个角较为规范。 母亲和姐姐要包半天粽子。晚上将包好的粽子煮好,用清水漂着。
端午节早上,用在院子里露放了一夜的艾叶泡过的水洗洗脸,带着弟弟们在带露的草地上打几个滚,采了桑叶柳叶棠梨叶以备母亲做茶叶后,母亲已把煮好的咸鸭蛋咸鸡蛋甜鸡蛋,大蒜头用盆子装了端上桌了。头天晚上煮好的粽子捞出来满满一盆子。母亲还炒了韭菜鸡蛋,父亲的雄黄酒已调好。全家人围坐一桌。父亲慢慢喝一口雄黄酒,再递给母亲。母亲咂了一小口再,做出不脸痛苦状,将酒碗递给父亲。饭后父亲用指头蘸了雄黄涂抹在我们鼻孔耳朵眼儿,甚至抹在小弟弟的屁眼处。因为小弟弟还是光肚儿娃儿。
那时候过节都充满节日的气氛。人们重视,忙着辛苦着快乐着。因为节日里所需的应景物件都是亲历亲为。
纵观现在,只要市场上能买的,家里都不会做了。女人女孩子们都不会做香布袋儿,没有活笸箩了。有些就没见过顶针儿。也不会包粽子,甚至分不清糯米粳米和籼米。连咸鸭蛋也不会腌制。这些昔日每个女孩必备的功课,基本失传。
传统文化要传承,说易做难。如何传承?靠几千年来代代手把手地教,是很困难了。但是否可以办一些类似的娱乐节目,让小姑娘们做做手工,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文化。
真的。工业化大生产的香布袋儿精致,但千人一面,缺少变化,买来的粽子好吃,但香布袋和粽子咸鸭蛋都少了关键的一味,少了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