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吃什么?有的人很讲究,有的人无所谓。我看来属于后者。
这里的很讲究与无所谓,讲的不是对佳肴的要求,而是智者对人生的态度,士人对民众的态度。宋代清官黄庭坚曾在《题画菜》中说:“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这说的是其为政之道。明代于谦亦写有一首同题七绝,说:“青紫均沾雨露恩,一团生意淡中存。食前方丈趟来物,大节还需咬菜根。”这说的是人生态度,成大事者,吃菜根就够了。这个人生态度,应该首出宋代儒家诗人汪革,他说过:“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后来的于谦的诗,以及大名鼎鼎的《菜根谭》也得名于此。
明朝清官县令徐九经调职离开句容时,百姓不舍,求字留念。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并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人们将其画的菜及勤、俭、忍三字刻于石头上,称为徐公三字经。这就把人生态度与为官之道合而为一了,深受后来者的追从。
清朝乾隆时状元大臣于敏中,政绩斐然。据袁枚《随园诗话》记载,于敏中于宅中“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阁上题联:“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另一重臣鄂尔泰亦有对联题于菜园门口:“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两联均出于南宋理学大师真德秀的词句,所谓集句成联也。
一早起床读书,用厂家新寄的电子书搜索浏览,恰得周作人的《吃菜》一文。其中讲到了吃菜的两种主义:“第一类是道德的。这派的人并不是不吃肉,只是多吃菜,其原因大约是由于崇尚素朴清淡的生活。”这出自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肮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第二类是“宗教的,普通多是根据佛法,……乃是不食肉。”最后他主张“吃菜亦复佳,但也以中庸为妙,赤米白盐绿葵紫寥之外,偶然也不妨少进三净肉。”想起我这一生,虽然肉也吃了不少,也不是素食主义者,但其实是实在不讲究,更多的是吃饱了就好,没必要多花钱。所幸娶的老婆也持大致类同的想法。平时正餐,孩子未读大学之前,着眼于小孩子长身体需要,大多一两碟肉加一菜,煮个汤;孩子出远门读书后,落得清闲,正餐就剩下一菜一肉了,周末则更简单,一碗粥,两三条番薯。如果我加班,老婆在家自己就一个馒头一碗粥;如果老婆加班,我则一小铁锅面,加一个鸡蛋,或者洗净一条番薯,刨掉皮,切成小块若干,撒于米和水里,电压力锅十几分钟就可以美吃一顿了。有一次突发奇想,番薯不刨皮,切块煮番薯粥,如何?结果老婆后来回到家看到,批评了一顿。什么什么云云——至今仍不知其为何对不刨皮有啥不好的说法。
如此吃菜,如此过日子,并非什么清贫主义,也不是什么道德高尚,只是从小养成的一种习惯而已。今天读到前人的诸多诗联,诸多说法,倒是十分有趣。更有意思的是,如此日子,省了不少钱,家庭其乐融融。因为花钱不多,虽然位卑待遇低,除了孩子开支不假思索,其他也没有什么开支,最终还是为孩子攒了一些钱,供孩子读了不少补习班,以及境外的便宜大学。其实对我们这个阶层,也是竭尽所能了。由于孩子争气,如今已经工作。只是为了为其供楼,如今也只剩下吃菜了。
至于街上流行路虎靓车,海边流行别墅豪宅,实现财务自由,由他去吧。还有人精于人际,有人热衷权力,跻身高位,也由他去吧。现在手机支付异军突起,支付宝每天可以领个1毛钱的余额宝或花呗红包,微信也在周末有支付后摇一摇红包,虽然可怜,不过每天如此,积少成多,乐趣也从小滚成大雪球了。鲲鹏可以展翅图南,蝉和小斑鸠自有自己的世界:“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周有点迂腐了。只要无己,做到“至人”就可以了,至于无功成“神人”、无名成“圣人”,罢了。王维说得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就在尘世间走一走,走累了坐一坐,看看天上的云卷云舒,看看水里清爽的心情倒影,也不错。
好在,我们一家,虽然也偶尔在手机银行的“发现精彩”APP上抢个半价券去尝尝美食,其实也只是吃菜而已。人们可能觉得日子过于节俭,或者有人觉得有愧于天,有愧于地,我们则乐在其中。
吃菜的味道如何?其实是不错的。
七律·读周公吃菜
少时先父种江坡,今日餐餐乐乐呵。
人咬菜根成百事,我观云影尽清河。
惜无香圃两联颂,难得大堂三字歌。
天地阴晴他有愧,常年此味道如何。
(戊戌九月二十隅中)
补充内容 (2018-10-29 10:04):
文中第5段引孔子的话有错字,改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