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闷热,连着几天下大雨,听说又有台风在路上,这不禁让人想到上个月17晚的那一场大雨,令人心有余悸。茂名市区变成了水城,水浸让很多人出行难,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直至今天,有关部门是否找出了涝情的原因,为还未给市民一个回应,实在令人失望。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近几年,让大家感触最深的就是茂名市区一直在挖路施工,大家出行受阻的不满情绪不断升高。据媒体报道,从去年8月修开始,市区排水防涝工程全面启动施工。虽然很多街道进行围蔽施工给市民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但是市民都被逢大雨必浸的市区道路折磨得没了脾气,只能默默支持排水防涝工程,把各种不便硬扛了下来。
今年春节开始不断有道路拆除围蔽,恢复通车。4月份又有一大批道路拆除围蔽,恢复通车,市民欢喜雀跃,以为汛期到来可以不再水浸街了。没想到打脸来得那么快。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登陆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我市未受正面袭击,只是受到台风带来的暴雨影响。
6月16日,在茂名市城市发展集团的官号中清淅可见:“暴雨实践检验通过茂名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实践见效,官山路、双山路历史水浸黑点扛住了暴雨”的内容。然而17日晚的那场大雨,官山路、双山路的历史水浸黑点未能扛住暴雨,水浸黑点依然是水浸黑点。当天晚上,最火的视频就是茂名市区水浸街的视频。一些网友在视频里把茂名国际大酒店门前这个水浸黑点设计有大轮船通过,甚为夸张,亦有网友拍到快递小哥在街道的深水区前行,说工作不易,请顾客不要投诉快递小哥送达不准时。这是网友的视频也许未能全面反映水浸街的严重程度。而作为茂名一线关注的官方视频号的新闻内容足已反映出涝情的严重性。新闻题目是“茂名市区内出现大范围降雨,有群众被困,急需转移,茂名市消防救援支队出动消防车辆46辆次,消防人员246人次在市区双山路等多处党水中使用橡皮艇等工具蔬散,解救群众132人,从这些新闻数据可知晓市区的水浸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上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于网上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于网上视频截图
这么久的等待,无数市民忍着出行不便,无数商家生意受损,为的就是下暴雨不再水浸街,可是我们等来的是什么呢?
市区的水浸原因成谜点?
17日晚上的暴雨虽然是大暴雨,但并非罕见,更不是10年或50年一遇的大暴雨,但为何花了巨资,牺牲了市民长久的出行不便换来的竟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水浸街结果,这当然令人失望。当下失望已不再重要,查出水浸原因才是当务之急。
是设计出问题了吗?据百度资料显示,茂名市区的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单位有两家:一是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甲级设计资质,并且都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茂名市区的地势,小东江的排水能力都应充分考虑到,据网查,按目前的设计要求,最低都应达到承受20年一遇的排洪标准。按理来说,茂名市区防洪排涝工程基本完工的基础上仍然水浸街,不应该呀。
是施工问题吗?茂名防洪排涝工程是由中建八局和广东建工两大实力雄厚的建筑公司施工,茂名很多工程都是由这两家公司承建的。在施工的过程中,这两家公司的实力还是有目共睹,并不是小打小闹公司和个人包工头可比,如果按设计标准执行,在防洪排涝工程即准竣工的情况下还水浸街着实说不过去。
设计和施工都是有保证的,而监理公司也是资质高,负责任的。而业主单位茂名市发展集团也专为此工程成立了负责小组,在表面上设计施工到监理如此强大的阵容下,都出现还水浸街现象,那真是成谜了!当然这会不会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只有相关核心、专业的人员才知道。如果连核心、专业的人员都不了解水浸街的原因,那投下巨资建设的茂名市城区排涝改造工程就真的打水漂了。
能公布水浸原因让市民放心吗?
从上个月17日晚发生水浸街现象至目前已近半月时间,想必有关单位已查清在排涝工程即将完工的情况下仍然水浸街的原因,但至今仍然不作任何回应,这令人惴惴不安。
现在已进入汛期,接下来还有没有红色级别的大暴雨谁也不知道,但我们都担心生命财产会不会受伤害,上次幸亏没出现伤亡事件,但那么多的水浸车也够难受的了。排水防涝那么大的民生工程,那么多道路被围蔽施工,大部份人对工程都不甚了解的,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我们有权知道内情,因为这与我们每一个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一、 知情权是公民基本权利
《zf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涉及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信息应主动公开。水浸事件直接影响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公众有权知晓成因及应对进展。隐瞒或模糊信息将侵蚀zf公信力,加剧社会焦虑。
二、公开真相才能破除谣言
水浸街发生后,若信息不透明,极易滋生"豆腐渣工程""规划失误"等猜测。做得好的例子有:2021年郑州"7·20"暴雨后,zf发布调查报告,详细分析灾害链条(如排水系统短板、应急响应缺陷),虽承认不足,但有效遏制了谣言蔓延,为后续整改赢得理解。
三、推动问题解决,预防未来风险
公开原因不是"追责",而是"治病":技术层面、管理层面、规划层面等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定期公布"内涝地图",标注高风险区及成因,促使市民与zf共同参与改造。
四、体现对市民的尊重与共情
水浸导致财产损失、生活停摆,市民需要情感认同。一句"我们已查明原因,并将全力修复"传递两层信息:
1.希望政府重视民生痛点;2.有明确解决方案,而非敷衍塞责。例如:香港渠务署在暴雨后48小时内发布初步调查报告,同步开放热线收集市民反馈,增强社会凝聚力。
五、公开是监督,更是进步动力
将问题置于阳光下,短期来看是倒逼相关部门高效处置;长期来看是形成"公开透明-公众监督-制度完善"的治理闭环。例如:深圳2020年公布某片区水浸系"施工堵塞排水口",不仅快速整改,更推动立法要求新建项目提交排水影响评估。
六、可参考以下路径:
1.速报机制:24小时内发布初步原因(如"短时雨量超排水标准");
2.深度披露:7日内出具技术报告,附改进时间表;
3.多元沟通:通过发布会、社区宣讲、短视频科普化解专业术语壁垒;
4.长效互动:建立"城市内涝治理平台",实时更新工程进展。
透明不是软肋,而是治理智慧的铠甲。真相每多公开一分,市民焦虑便少一寸,社会协同治理的力量则增一尺。当职能部门敢于直面问题、坦诚沟通,市民自会以信心和耐心回报这份尊重——因为信任,从来始于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