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区域
  • 视频
  • 财经
  • 旅游
  • 宜居
  • 汽车
  • 生活
  • 人文
  • 教育
  • 影像
  • 搜索       

    感悟与启迪

    茂名网
    2018-06-04 11:45:10
    → 快速回复 点击数:14799




    书名:感悟与启迪

    ——作家作品评论集





    目录

    如歌的行板
    ——何火权文学评论集《感悟与启迪》序
    1、博学识广 收拢自如
    ——浅谈朱宴修散文集《感受天一阁》的写作特色

    2、目光犀利 洞察超前
    ——肖力散文《谁在裸泳》赏析
    3、人生的感悟 智者的叮咛
    ——读许木咏散文集《人生的偶然》
    4、深沉的回声 诚挚的忆念
    ——苏叶散文《总是难忘》评析
    5、披情入文 笔底生花
    ——读陈淑芬散文集《行走在汶川路上》
    6、文道相贯 意味深长
    ——小析杨志宇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7、用心灵感悟人生哲理
    ——读梁国炎《记住的与忘记的》有感
    8、风物长驻 见识超卓
    ——读朱伟祥散文集《潘州杂忆》和《春江水暖》随想
    9、典雅悠扬 蕴涵哲理
    ——试谈陈俊秀《征棹劳歌》散文艺术特色
    10、平中见奇 情真动人
    ——试谈李坤鸿《难忘她的深情》的散文艺术特色
    11、游中有悟 清新幽远
    ——读许子静散文《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
    12、心系家园,写尽乡土风光
    ——湍流散文的乡土特色赏析
    13、一朵洁白的浪花
    ——浅析郑庚圣的散文创作
    14、刻画波澜壮阔人生画卷 体现日新月异时代精神
    ——吴庆坚长篇小说《山娃城男》艺术特色琐谈
    15、荆轲的深沉和悲壮
    ——读高阳的长篇小说《荆轲》
    16、韫玉怀珠情意长
    ——读吴汉林长篇小说《天老情长》
    17、辛勤笔耕 硕果累累
    ——评陈凤平小说集《春满桃花江》
    18、托物喻世 入木三分
    ——评吴汉林小小说《鹦鹉能言》
    19、烈士丹心昭日月
    ——《朱也赤传》读后感
    20、世人总被虚名累
    ——读梁建小说《虚名》有感
    21、情节曲折 形象清新
    ——陈红胜小小说《茶花姑》评析
    22、生动引人 发人深省
    ——读李正辉小说《其实不想死》的几点感想
    23、深远悠扬 意境迷人
    ——读王强进的《山水飞歌》
    24、奇思妙想 寓教于乐
    ——读苏好《猫咪奥奥历险记》随想
    25、读出品味 真正难得
    ——李志《品读》读后
    26、别有特色 新颖实用
    ——读王垂基《词文化源考》
    27、心正才觉清风香
    ——读黄晨光主编的《走好人生路》
    28、写乡土风情 彰革命史迹
    ——读朱仁中文集《白土,茂名的“西柏坡”》
    29、好学善思 知行合一
    ——读叶菠《知行拾贝》有感
    30、感悟与启迪
    ——读袁富善的《油校纪行》随感
    31、成功的阶梯 历史的足音
    ——读麦哲伦的《科学发展艳阳天》
    32、爱拼才会赢
    ——读《第一桶金》随想
    33、以点睛之笔把人写活
    ——读《同达彼岸》的一点体会
    34、唯情真方好为文
    ——黎日散文集《几度红棉梦里寻》序
    35、为着心中的文学梦
    ——车树才散文故事集《鉴水浪花》序
    36、博采见闻吟丽章
    ——林振岫古体诗集《东江秋月》序
    37、继续去打拼
    ——梁礼元散文集《走过的足印》序
    38、让心灵放歌
    ——邱坤诗集《吟古唱今》序
    39、读书的品位与启示
    ——王恒胤《政治与政治人物的解读》小析
    40、展古镇文化 抒浓郁乡情
    ——读《金鳌文苑》1—3期有感
    41、从生活中汲取创作之源
    ——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心得体会



    附录:
    1、冷眼热语真性情
    ——读何火权杂文集《思考的印记》  马 忠
    2、唠嗑的言说方式
    ——何火权《珍惜读书好时光》导读 梁 沛
    3、让思考发光
    ——读何火权《思考的印记》 冯有森
    4、文采风骚意感人
    ——读何火权散文集《走过岁月》 林 立





    报料热线:13828680359
    用户评论 (9)
    • 2018-06-19 06:50:06 1#

      请问楼主:该书在哪里能买到啊?网上好似没有。

    • 2018-06-19 06:29:17 2#

      买其书、读其书是最好的支持。{:1_274:}{:1_274:}

    • 2018-06-18 12:58:58 3#

      文采飞翔,题材唱响!!!!!

    • 2018-06-12 13:22:46 4#

      顶起学习。

    • ml123

      2018-06-09 10:48:11 ml123 5#

      这么多年在本地的报纸上陆陆续续都读过他的不少作品,不错

    • 远帆

      2018-06-06 08:40:47 远帆 6#

      好文!好书!{:1_274:}

    • 阿哥

      2018-06-04 21:11:05 阿哥 7#

      好书。

    • 茂名网

      2018-06-04 11:54:54 茂名网 8#

      1、博学识广 收拢自如

      ——浅谈朱宴修散文集《感受天一阁》的写作特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写出一篇好散文,与作者丰富的阅历、细心的观察、以及博学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一直关注茂名市作协副主席朱宴修的作品,他是一位相当勤奋的作家,每每出外走上一圈回来,就有一篇佳作问世。有时同去一个地方,很多人游是游了,看是看了,但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来。而朱宴修跟别人不同,无论是参观学习或者休闲游览,也不论是面对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或者是本地的自然风光,都可以写出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文章来,不由得你不佩服。《感受天一阁》是他的第四本散文集,且多是游记类的散文。因此,我想谈谈这本散文集的写作特色,以供同好者参考。

      聚焦取景,既突出重点,又相互牵连


      有些人觉得游记不好写,一方面感觉到容易人云亦云,容易一般化,没特色;另一方面每一地每一景都非常耐看,正所谓花多眼乱,不知如何落笔。多年来的写作实践,朱宴修以丰富的文学素养,已深谙其中三味。换一句话来说,在他的笔下,几乎没有不可以写的景、没有不可状的物,没有不可以写的人和事。举个例子吧,当年省作协向全省各地征集关于绿道文化的文章,后编辑出版《广东绿道文化》一书,茂名唯一收入该书的只有朱宴修写的《海滩上的绿道》一文。我们来看看这篇很有地方特色的散文是如何聚焦取景,写出了茂名的绿道文化来。未写绿道,先写“中国第一滩”的来历及题写“滨海公园”书法名人,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接下来对茂名海滩上的绿道进行聚焦,有次序,有层次地一一展开。写绿道的概貌,“茂名的滨海绿道,也称观海长廊,是沿着海滩边,防风防沙林边、海岸的山边环岛而建。”“目前已建好的17公里中,包括红砖铺设的慢道、红色沥青铺设的慢行道、木塑栈道、登山道。”这样,让读者对海滩上的绿道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接着,有侧重点地介绍了绿道旁的植物,在绿道上看到的海景。这里有椰子树、野剑麻、量天尺及很多叫不出名的植物,形成了一条既有亚热带滨海风光特色又富涵人文景观的绿道。写海景,写了电白著名的十里防风林带,写了看到的“白浪滔天,渔帆点点。”远望去“水天一色,蔚为壮观。”写完景色,又写游人,写了“一批批骑着自行车的青年男女”“一群群的游人在绿道上漫步”,还有各类游人在绿道上,在海滩边游玩的动人场面。如此一来,就把整个海滩上的绿道写活了,让人印象深刻。

      在朱宴修的游记类散文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运用得相当成功。既有面的介绍,又有点的特写,选择一、二个点来重点写,这是聚焦,又注意变化,收到很好的视角效果。如《感受普陀山》,在概括介绍方面,写了普陀山“岛上山石林木,古樟遍野,鸟语花香,古刹旧庵,晨钟暮鼓,到处飘荡着妙不可言的仙韵。”然后采取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详写了普济寺,特别是对普济寺不开正门的来历作了详细的介绍,写了寺中的千年银杏树、古樟树及可爱的小松鼠。接下来写“海天佛国”的题字及“云扶石”,后又写紫竹林内的潮音洞。真是一步一景,步步见景,令人应接不暇。而又有侧重,有详有略,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的高超。

      生枝插叶,既丰富内容,又增强感染力


      如果仅是就景写景,依样画葫芦,既写得枯燥无味,又往往觉得无话可写。在写自然景观,特别是写游记方面,作者的学识、素养,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可以这么说,朱宴修这类散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一个“博”字,知识广博,世事洞明,有满肚子的学问,便可以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这里,有三个特点非常突出。

      观察细致,体察入微。尽量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最优美的词语表达出来。比如在峨眉山上看日出,作家写道,“黎明前,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空旷的紫蓝色的天幕上,一刹那间,吐出一点紫红,慢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孤、半圆,颜色由柚红变成全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间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挂在天边。”写日出,写得多么精彩,写得多么传神啊!如果仅仅写一句“峨眉山上日出了”,就显得干巴,显得无味,也就不成为文学作品了。又如写天一阁,“你看啊,这里书香园雅,碧水叠石,亭台楼阁,古朴宽敞,曲径通幽,处处体现了格调高雅,风物清丽的优美景致。”连用多个四字词组,把江南第一藏书楼的雅致和独有的韵味写了出来。所以,善于观察,善于写景状物,善于把看到的景观,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在写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法。

      穿插故事,善用典故。“文如看山不喜平”,写作最忌的是平铺直叙,缺少变化。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丰富文章内容,一定要生枝插叶,多讲一些故事,多运用一些典故和传说,这样,文章既生动活泼,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是朱宴修游记类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如《感受天一阁》里面写了好几个故事,如藏书楼的最早主人范钦搜集各类书籍建馆藏书的故事;天一阁的来历,来自于《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清嘉庆年间的才女钱秀云为了多读书而嫁入范家,却不能登楼读书,以致郁郁而终的故事;有黄宗羲作为大学问家被破例登楼阅书的故事,还有为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献书的故事。这些故事传说,就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读来兴趣盎然。既知道了“天一阁”的来历,又了解为何能坚持400多年而不毁,更从这些故事和传说中,了解到“天一阁”藏书楼的作用和意义,以及闻名天下的原因。又如《游天下“第二泉”》,让人增长了很多知识,盲人阿炳创作的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二泉映月”,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就是在“天下第二泉”旁边创作,文中作了详细的交待。这真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写出新意,写出来的文章才引人、才耐读。

      由此及彼,多用联想。散文写得散,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到眼前的风景,眼前的人和事,就联想到相连相近的景,相近或相连的事,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如从拜冼太,联想到关帝、康王,他们亦人亦神,由人而成神,被后人纪念。又如《聊聊饮茶》这篇文章中,从母亲“敬神”时用桃子叶等做茶叶煮茶,到参加同事结婚时的饮茶,一直写到潮汕“功夫茶”,《红楼梦》中关于茶的描写,特别写了妙玉论茶的精彩片断及对妙玉见解的评论,写到当代“茶圣”吴觉农,一直写到退休之后,朋友之间常常聚在一起饮茶。既有传说故事,又有历史记载,更有饮茶时的感觉。真是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写散文,写游记,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可以写出动人的篇章!

      情感充沛,既提高品位,又弘扬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读朱宴修的散文,就有这样的感觉,在阅读中,被作者真挚的感情所感动,被作者描绘的壮丽山河,瑰丽的风光所陶醉。“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展现。如果说那些生动的文字是血肉,那么作品中的情感便是筋骨。有筋骨的文章,才会感人,才更耐读。这些作品中,有写亲情的,如《“母亲节”前忆母亲》写得很感人,特别是千里寄寒衣这一故事,写得特别生动。又如写对母校的情,写母校恩师的爱,一碗饺子,也记怀一辈子。有对新时代的颂扬,对党的热爱,这种炽热的情感,融在字里行间。如《南湖红船感怀》《走进彭村》《车田村见闻》等篇章,作者热情讴歌我们伟大的党,讴歌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游览过的名胜风光,赞美祖国的美丽河山。有一种炽热的爱和深厚的感情在笔端流动,才会让自然景观动起来,活起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娴熟的文笔,加上充沛的情感,共同构成了朱宴修散文的特色。如果能用心揣摩,仔细品读,在阅读中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技巧,这也是品读朱宴修散文的很好收获。


      (《茂名日报》2016年3月16日荔风版)

    • 茂名网

      2018-06-04 11:45:11 茂名网 9#

      [align=center][align=center]如歌的行板

      [align=center]——何火权文学评论集《感悟与启迪》序

      [align=center]车永强


      火权是我的同学,30年前在茂名教育学院毕业的同学。


      毕业后,我们有各自的工作和追求,平时联系不多,即便是我到市文联工作后,好一段时间我跟他同一栋楼上班,也只是在办公室聊过几次而已,很少深谈。偶尔有外地同学回来,我们才会真正聚在一起,追忆往昔挥斥方遒的岁月。但更多时候,我和他都爱当倾听者。


      火权很长时间在《南方论刊》负责编务工作,担任杂志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本来事务繁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文学的挚爱,对茂名文坛的关注,对地方特色文化包括冼夫人文化、民俗文化、荔枝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本地作家作品的评论,花去了他更多的心血。他是个热心肠的人,朋友们找他帮忙,只要他认可、有时间,他一定不会推辞。那些年,市作协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常举办茂名作家作品研讨会、新书首发式,或各种类型的文学活动,总可以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既要负责组织会务工作,又要在会上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那个时候他应约而写的,从中亦可窥见他对茂名文化发展和繁荣曾经付出过的努力。


      两个月前,火权来到我的办公室,拷给我一大堆文稿,并郑重其事地说准备出一本文学评论集,并请我作序。我虽然在市文联这个位置上工作,但极少为人作序,一来自认水平不高,二来真怕无法悟透别人文稿的精妙之处,有负重托,所以能推即推。但他一句话却使我“推无可推”:你是老同学,又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还是写几句吧!


      这几年我虽然走过几个单位,但骨子里始终自认为“一介书生”。“文艺学教授”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这两个身份我还是极为看重的!即便忝列,却还是有着几分虚荣,任何时候不敢有半分亵渎。看着老同学那认真且充满期望的笑脸,我只好接下这一任务。


      不巧恰遇茂名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接着又是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暨第五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文联均有任务,写稿之事便搁了下来,直到此刻。


      稍有闲暇,便要处理一大堆杂务。但同学所托,却不敢有半点马虎,就差沐浴更衣了。我打开电脑,将老同学拟结集出版的文稿认真通读了一遍,一时还真颇有感慨!


      当年,文学热在神州大地上风潮涌动,很多人都有做文学家的梦想。那时我们曾一起编过学院的《学生报》,当时我任主编,火权同学担任《学生报》学生通讯社社长。我们同为学院北极光文学社的活跃分子,他还组织成立了学院影视评论小组并任组长,为东风电影院的《东风影评》撰写了大量电影评论和观后感,并常有稿件在本地报刊发表和在茂名电台播出。还是在读大学时,他就曾组织过全市性的对电影《芙蓉镇》《孙中山》进行评论的座谈会。正是从那时起,他在文学创作、特别是文学评论方面,就显露出了特别的热心和才华。时间过去了30年,老同学不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也不论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初心不改,坚持笔耕不辍。这种执着的追求,确实难能可贵,他真是将写作当作事业来做的!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浏览着老同学的一摞摞文稿,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老同学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论断非常认同。更笃信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于文学创作,火权历来主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刘勰《文心雕龙》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他更是感同身受,主张“唯情真方可为文,唯事真方能动人”。他把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融入到文学评论中去,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融合,尤为重视。本书中收录他所写的评论文章,无论是侧重于艺术的欣赏,或者是联系思想实际写的心得体会,始终体现出“文道相贯”,充满着激励人生,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对于文学评论,老同学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注重对本地作家作品的评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本地的作家大家彼此熟悉,而且对其作品读得也多,写起评论时可以做到知人论世”。并且通过认真的阅读,体悟到作品的特色,写出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他对每一篇文学评论的写作,都是非常认真的,很舍得下“笨工夫”,那就是深入到被评论的文本中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并归纳概括文本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在这些评论文章中,他尤为注意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对随笔类散文如何做到“形散神聚”,写文章要注重“形、事、情、理、典”这五个要素,做到融情入景,情理相通等,都有细致的分析和归纳,读起来可以从中学习到多类文体的写作技巧。从评论的作者来说,有厅级干部,也有一般的业余作者;从评论的内容来说,有纯文学的长篇巨著,也有半纪实、半随感的游记小品。只要他认可的,他很快便会铺陈成篇,发诸报刊。且多发善语,甚少恶言,鼓励鞭策有加!这里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喜欢请他为自己的作品来写评论文章。这一来足见他的文学人缘好,更是对其文学评论水平的肯定!


      文人相轻历来是文坛陋习。曹丕早在《典论·论文》中便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指出文学评论一向“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 ,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强调文艺批评要做到 “审己度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指出文学评论应该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在集子收录的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被评论的作者是厅级、处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文友,评论者依然能做到天高云淡,臧否依然。他不会因为作者是领导干部而阿谀奉承,也不会因为作者来自基层便趾高气扬。可以说,火权以其30多年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不仅践行了先贤“审己度人”的遗训,更构建了一位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风骨!


      简单生活,朴实为文;热心做事,热情待人。这可以说是老同学文学生活的一个基本写照吧。


      “潺湲不改旧时流”。怀着一颗文学的心,火权正徐步而行!


      [align=center]2017年8月26日

      (作者撰写此文时任茂名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现任茂名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文艺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主席团成员。)